正文 第37章 中國網絡實名製管理:由來、實踐與反思(2)(1 / 3)

直到當年12月13日《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4]16號),還隻提到“加強校園BBS管理,絕不給錯誤觀點和言論提供傳播渠道”,仍然沒有要求用戶實名登記。然而半個月之後,也許是發現幾次清理活動仍然無法清除不良信息,教育部認為根本原因是網絡中的後台匿名,因此采取實名注冊認證的方式約束言論。

下麵分析一下這個實名製的運作機製。首先,這項製度依賴於通過網管對校外IP地址的排除,即校外IP地址不能訪問校內論壇(包括本校人員),即使能訪問,也隻能瀏覽,不能注冊發言,這就極大地減少了不良信息的發布。其次,對於剩下的校內用戶,基本上是教師和學生,再進行實名注冊和重新登記,認證的信息包括學號、專業、宿舍、工資號、校內郵箱等個人專有信息。由於學校已經擁有全體師生的個人信息,一旦發現不良信息,便可以找到相關責任人解決。重要的是,這形成了對言論事前規製,擔心被追究的人就不會在網上發帖灌水。學生關心的話題也逐漸從時政和社會事件轉向生活娛樂。由於人數和信息數量驟減,也給網站管理減輕了負擔。其認證機製的本質在於,隻能對可控的有限數量的對象進行認證,校外用戶即使可以認證,但需要同各地公安部門合作,成本高昂;事後追究就更加不可能,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必然是將大學BBS同公共網分割開來,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

隨著網絡輿論的逐漸發展,這一政策也有所鬆動。一年半以後,“水木清華”和中山大學“逸仙時空”等BBS都悄然解禁,允許校外人員注冊訪問(譚人瑋,2006)。但總體來說,絕大多數省份的校園BBS仍然沒有開放,國家的這一政策取得了成效,政府也沒有繼續就此問題發布新的規定。

(三)公共論壇

如果按照上述方式對公共論壇采取實名認證的方式,可以想見,那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國外訪問)的用戶眾多,憑地方網站之力沒有能力對所有用戶一一登記認證。如上所述,按照高校BBS的經驗,要實現完美的實名製,就必須做到對可控的有限數量的對象進行規製,就全國而言,首先需要排除國外IP地址訪問;其次需要有全國統一的個人信息數據庫進行認證;第三是各地政府部門需要協調配合,在事前約束的前提下做好事後追查工作。全國個人信息數據庫已經建成,並對外開放收費查詢。但對擁有數以萬計用戶的論壇來講,操作費用仍然是最大的障礙,不可能全麵進行身份驗證。如果退而求其次,到地方層麵,我們就會發現地方政府仍然是按照上述思路試圖實行實名製的。

第一個例子是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的各大門戶網站版主進行實名登記,包括搜狐、網易、Chinaren社區等有全國性影響的論壇(李震林,2006)。實際上,其他稍有規模的地方性論壇,無論京內京外,也開始陸續接到主管部門的命令,要求進行版主登記。與之相類似,從2008年1月起,在十三部委聯合打擊網絡淫穢色情的大背景下,甘肅、寧夏兩省區宣布將推行版主、吧主、聊天室主持人等的實名和備案製度(張東鋒,2008)。中央計劃當年在全國推行這一製度(王莉莉,2008),其他各省也由此紛紛推出了這一管理機製。這一機製的好處在於落實責任,由版主連帶為發帖者負責,從而加大自我審查力度,事前預防不良信息的傳播。

第二個例子是直接來自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2005年7月5日,深圳市公安局發布《關於開展網絡公共信息服務場所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為打擊不良信息,規定全市申請網絡公共信息服務場所(網絡聊天室、即時通訊群組、論壇、BBS、互聯網短信等)時需要進行實名身份認證。騰訊公司也發布通告,要求QQ群創建者和管理員進行登記。因為騰訊公司總部在深圳,遵守地方政府命令也理所當然。但問題是深圳市公安局無法通過騰訊公司把觸手伸向全國,一遇到外地的用戶就很難認證。盡管《通知》規定“境外IP用戶不允許創建網絡公共信息服務場所”,但還是無法對國外(實際上也包括外省市)用戶身份進行核對。因為有太多的信息可以偽造,核查成本極高。這項工作采取了運動突擊的方式,為期三個月,至今不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