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摘要 2005年開始在我國出現的SNS網站發展迅速,現已成為重要的網絡人際互動方式之一。國內較為著名的人人網是成立較早、發展較為成熟的SNS網站之一。本文通過深度訪談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對人人網人際互動中個體自我呈現的主要途徑和特點進行了研究。首先,通過分析現有研究資料,總結出借助人人網進行的網絡人際互動的基本特征;其次,通過對人人網用戶個人主頁主要內容的文本分析,總結出該網絡空間中個體呈現自我的主要途徑;最後,結合訪談所獲得的資料,以戈夫曼的擬劇論為分析框架,描述和探討了人人網空間自我呈現的中區行為傾向。研究發現,在人人網中,個體的自我呈現主要有三種表現策略,即“弱化”——削弱觀眾隔離、“修飾”——包裝真實自我,以及“美化”——建立理想自我。同時,不同的人人網用戶,包括熱情型用戶、主動型用戶和被動型用戶,在人際互動和自我呈現兩方麵均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
關鍵詞:SNS,人人網,人際互動,自我呈現
一、導論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的交往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Forrester Research近期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隨著Facebook、Linke-dIn等社交網站的躥紅,2007年至今,美國社交網站用戶數量翻了一倍。目前,在美國成年人當中,社交網站的流行程度超過了即時通信(梁曉雲,2009)。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9年7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擁有個人博客/個人空間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1.82億人,相當部分的博客發布平台由專業博客運營商向互動性更強的SNS網站進行了轉移。
SNS社交網站的全球躥紅引起了廣泛關注,有關社交網站發展狀況、成癮問題等各類報道經常見諸報端。SNS也漸漸地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並取得了一定研究的成果。隨著用戶數量的飛速增長,SNS對人們的網絡生活、上網行為產生了深刻影響,因此,對SNS進行一定深度的思考研究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由於網絡空間的匿名保護,人們能夠以一種更為開放、更為大膽的姿態介入到互動中去,人們可以不受年齡、地域、職業等社會身份的製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動機,隱瞞部分甚至全部在現實裏的真實身份,重新塑造跟現實世界中的自己不同的自我。這是一場重塑自我的遊戲(黃少華、陳文江,2001)。如今,SNS社交網站的出現打破了“網絡是虛擬的”這一舊有觀念,再次衝擊了人們之前對網絡交往的認識。在人人網中,實名製的應用逐漸揭去了網絡“虛擬”的麵紗,那麼通過人人網所進行的人際互動出現了哪些新特征?用戶通過哪些方式建構和呈現自我形象?在這種新型互動形式新特征的影響下,用戶所呈現出的自我有何特征?因此,本研究將圍繞這些問題就人人網人際互動的基本特征、個體在人人網中進行自我呈現的方式與特點展開探討,總結出這一特殊網絡空間中人際互動的新特征、新問題,對網絡交往形成一些新的認識。
(二)相關理論
1.符號互動論
互動是社會學基本的分析單位,是微觀社會學的主要議題之一,它是個體層次與社會結構層次及文化層次的中介,是由個人走向群體以致更大的社會組織製度的轉折點。互動論者認為自我和社會都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個體的社會化離不開與他人的互動,在互動中才能發展出個性與自我。符號互動論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大階段:萌芽階段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的思想準備和理論形成時期。詹姆斯在1890年的《心理學著作》一書中提出了“自我”的概念,並認為它是多麵性的,是與他人關係的產物。形成階段是20世紀20~40年代。1934年米德發表的《心靈、自我與社會》是符號互動論思想的經典之作。發展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之後,布魯默和戈夫曼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