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Walther社會資訊處理理論並沒有說明自我揭露與關係建立之間的具體作用過程,此理論對親密關係發展的解釋僅體現了從自我揭露到關係發展的線性步驟,而沒有提到人際關係的本質也會改變自我揭露的意義與結果,但實質上,自我揭露在人際關係中是一種相互轉變的過程。
根據社會滲透理論,親密關係的發展過程也是自我揭露程度的拉鋸戰,表露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到關係的親密度。網絡同居者在關係構建過程中,各個階段自我揭露水平以及內容的變化體現了相應的自我呈現策略,而不同的呈現策略則對應了不同的關係發展,隨著關係的發展,對關係的期望也決定了同居者的揭露水平。這一點補充了社會資訊處理理論中從“自我揭露、尋求資訊”到“關係發展”的具體作用過程。揭露行為影響著兩人對關係的定義,當人們進行自我揭露時,接受的一方被預期去對關係重新下定義,例如當關係中有一方表達出愛意時,另一方就必須對其揭露給予回應並對兩人的關係重新給予定義,對關係的定義又反過來影響著揭露行為……
因此,自我揭露與關係定義在人際關係中是一種相互轉變的過程——對發展不同類型親密關係的期望決定了雙方揭露的水平與程度,而不同類型親密關係的建構又依賴不盡相同的呈現策略。
五、結語
在《人間喜劇》中,莎士比亞寫道:“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上場的時候,也有下場的時候,一個人一生扮演著許多角色。”網絡同居者在網絡空間中的人際交往與自我重塑,從本質上來說,也是通過自我展演實現的。
根據受訪者的同居經曆,我們可以把網絡同居中的親密關係分為網絡戀愛、朋友之戀、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的愛。總體而言,雙方的表露程度和互動頻率隨著關係的發展在逐漸變化,依此將關係構建過程分為探索期——蜜月和磨合期——家人期。這符合社會滲透理論的解釋,它將互動分為四階段:定向、探索、情感交換、穩定地交換。
那麼,從同居開始直至親密關係建立,此過程中的自我呈現策略有何變化?具體而言,使用者在尋找同居對象時會采用“部分或全部真實的呈現”、“共同話題或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現”、“圖像呈現”、“主動形象的行動呈現”等策略,可見“選擇性自我呈現”確是初期建立關係的重要手段,然而,步入同居後,他們將麵臨更進一步的交流,在可預期未來互動的情況下,選擇性自我呈現趨向抑製,並且依據關係的不同出現變化:以精神戀愛為目的的網絡同居雙方在關係構建時偏向於理想的自我呈現;以朋友之戀為目的的同居雙方在關係構建時偏向於真實的自我呈現;由網絡步入現實的網絡同居關係,雙方的自我呈現表現較為複雜:見麵前在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呈現之間擺蕩,見麵後則與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趨於一致。
可見,網絡同居者在關係構建的過程中,各個階段自我揭露水平以及內容的變化體現了相應的自我呈現策略,而不同的策略則對應了不同的關係發展;隨著關係的發展,對關係的期望也決定了同居者的揭露水平。這符合社會滲透理論的解釋:自我揭露與關係定義在人際關係中是一種相互轉變的過程。由此補充了社會資訊處理理論中從“自我揭露、尋求資訊”到“關係發展”的具體作用過程。
其實除了網絡同居中的互動之外,現實生活中的互動也會影響同居關係的變化。但本研究並未進一步深入去探討線下的持續互動內容及其發展過程,或許在網絡同居關係發展的同時,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會有另外一層麵貌,而其中的影響因素或許又有差別。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使得其中可延伸探討的問題無數。比如,關係的構建是否亦應包括關係的解體?但因本研究著重探討自我呈現與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對於關係的解體隻是略為提及,進一步的探討隻能留待後續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