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深度訪談和非完全參與式觀察法。首先,以深度訪談為主,通過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訪談、收集資料。因為通過訪談的方法可以進入受訪者的內心,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和思想觀念。其次,以非完全參與式觀察為輔,收集一些客觀資料,並借由研究者自身的經驗去同理並理解其行為及意義。研究者以“邊緣成員式研究者”的身份進行觀察,即注冊成為“愛情公寓”網站成員,但並不進行網絡同居,如此為建構自己的有關理論提供具體的論證基礎和背景脈絡。根據網站資料,使用者年齡集中於18~35歲,男女人數分布比例平均。故依照研究目的,本研究采取立意取樣,取樣原則以有豐富網絡同居經驗的受訪對象為優先,透過滾雪球取樣以及公開征求的方式(在網站上虛擬同居天數前100名的留言板上征求自願性樣本),最後召集並甄選出10名受訪者(男女各5名),年齡集中於18~35歲之間。他們的同居經驗滿足以下三個條件(親密關係的三個特征):一是兩個人有長時間互動;二是在這種關係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活動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三是兩個人相互影響力大。
三、研究發現與分析
1.為何網絡同居?網絡空間可以是一個模擬的心理幻想世界,逃脫現實生活單調的狀況;它可以擴大生活圈、超越真實環境的限製;網絡空間讓人能依自己的想象力來發展潛能和興趣。通過對訪談以及對使用者自我介紹的分析,可將受訪者的網絡同居參與動機大致分為如下五類:遊戲心理、交朋友、好奇心理、宣泄情感、現實生活的延展。其中,較多的受訪者以“交朋友”為動機。
(1)交朋友
傳統的麵對麵交流的缺陷之一就是:你的好友圈是封閉的。而網絡則可以充分發揮它的互聯性,在這裏可以沒有國界、地域等具體的地理位置限製,它給了人們直奔交往主題的可能性。本研究亦驗證了這一點。從訪談來看,男性訪談者會較為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意圖:尋找異性朋友。受訪者“白開水”和“騎著螞蟻找你”均提到:“想多交幾個異性朋友。”受訪者“深邃的風景”則表示自己被公寓的定位——“最受女生喜愛的網站”所吸引。女性訪談者較為忌諱提到“異性”,但“多認識幾個朋友”則被屢屢提及。
我喜歡在網絡上認識朋友,因為平時上班也就是同事,平時在家時間多,也很少能接觸到別人。(白開水)
(2)現實生活的延展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網絡隻是現實生活的延展。對他們而言,網絡處於匿名性消逝或是半消逝的狀態,比如開心網和校內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在網上重建現實中的熟人關係。對於網絡同居者來說也是如此,受訪者FRANK提到:“有著現實做基礎,這種關係讓人更踏實。……玩網絡同居,我也會和現實中的熟人一起玩。或許有一天,會和我那一位在現實中確定某種關係了以後,再順便玩玩網絡同居吧。我覺得那個時候如果玩,應該就像我們平常用IM、SNS一樣,隻是現實生活的延展而已。”
可見,他們與現實中已認識的朋友網絡同居,以網絡親密關係來補充現實關係。他們或許是對僅僅基於網絡的關係存在著畏懼,又許是想通過此舉來更好地發展現實親密關係:我跟我老公在現實中同居了幾年後才發現愛情公寓,所以兩個人就在網上也同居了,感覺還是不一樣的,兩個人一起澆澆花,養養狗,裝修一下房子,還是蠻有情趣的。(牧野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