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網絡隱私顧慮、信任與自我表露行為——新加坡青少年社交網站(SNS)研究(3)(2 / 3)

(一)理論意義

本次研究有幾個重要的理論貢獻。第一,之前的研究已經指出了信任在人際關係(e.g.Larzelere&;Huston,1980)、組織溝通(e.g.Mayer,et al.,1995)和網上交易(e.g.Jarvenpaa&;Tractinsky,1999)等情境下扮演的重要角色。本研究在一個新的網絡情境(社交網站)下重新驗證了信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危險性的環境下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正如之前的許多研究所發現(Acquisti&;Gross,2006;Sheehan,1999;Spiekermann et al.,2001),研究重新驗證了在隱私顧慮和真正的自我表露行為之間存在的差異。網絡信任比隱私顧慮在網民真正的自我表露行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Milne&;Bo-za,1999;Norberg et al.,2007)。第三,研究同樣在社交網站這一新的情境下驗證了Higgins(1998)和Murray(2006)等提出的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的兩大動機理論。根據自我表露的辯證理論(Dialectics theory),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交流者一直處於一種辯證性和動機性的矛盾和緊張焦慮的狀態之中(i.e.,Baxter&;Montgomery,1996;Petronio,2002)。一方麵,他們希望能擴展自己的社交網絡與更多的人交流(促進導向,他人交流動機);另一方麵,他們也希望能夠保護自己的隱私安全不受他人侵害(預防導向,自我保護動機)。這種矛盾的狀態也體現在青少年在Facebook上與他人建立好友關係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尤其是他們的邊界管理行為上。青少年通過不同的邊界管理行為來實現不同的動機。他們通過網絡擴展行為(加陌生人為好友)來實現與他人交流之動機,又通過隱私控製行為(將個人信息設為僅好友可見)來實現自我保護的動機。研究也證實了信任在促進導向的行為(如網絡擴展)上以及隱私顧慮在預防導向的行為(如隱私控製)上的作用。

(二)現實意義

作為最可能發生各種網絡犯罪的地方,對社交網站上青少年的自我表露行為及相關因素的研究,可以使人們更加認識了解青少年目前在網絡上的安全狀況,從而給家長、學校教育者和政策執行者提供線索。研究發現,青少年確實在社交網站上表露了許多涉及隱私安全的個人信息。但同時,他們並非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態。研究表明,一部分青少年采取了一定的策略,比如,隱瞞謊報個人信息、對自己的頁麵進行隱私設置等來保護自己的安全。因此,如果家長或者學校教育者能讓青少年了解到網絡上存在的危險以及如果在網絡上保護自己,青少年也會積極地采取措施來保護自己。

[參考文獻]

[1]Acquisti,A.,&;Gross,R.(2006).Imagined communities:Awareness,in-formation sharing,and privacy on the Facebook.In P.Golle.,&;G.Danezis.(Eds.),Proceedings of 6th Workshop on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pp.36‐58).Cambridge,UK:Robinson College.

[2]Affi,W.A.,&;Guerrero,L.K.(2000).Motivations underlying topic avoida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In S.Petronio(Ed.),Balancing the secrets of private disclosures(pp.165‐179).Mahwah,NJ:Erlbuam.

[3]Altman,I.,&;Taylor D.A.(Eds.).(1973).Social penetra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ter personal relationships.New York:Ho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