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使用《增補華夷通商考》、《和漢三才圖會》、《長崎夜話草》、《紅毛雜話》、《萬國新話》五冊書籍,探究“江戶時代人們記載的台灣即江戶時代人們的台灣認識”與《華夷變態》和《通航一覽》中記載的情況是否重合,以及這些書籍記載的根據如何。
1《增補華夷通商考》
《增補華夷通商考》是寶永5(1708)年西川如見西川如見,江戶時代前期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慶安元年(1648)年生於長崎。20餘歲有誌於學問,隱居專心著述,名聲大勝。江戶時代西洋知識極有限,如見因長崎之地利,見識甚高,廣受好評。享保4(1719)年被德川吉宗招致江戶。享保9(1724)年卒。著述頗豐。其關於天文、曆法、地理的著述被定位為為西洋認識的先驅。(《國史大辭典》10卷,吉川弘文館,第850頁)出版的世界地理書籍,書中增加了作者自萬治2(1659)年《華夷通商考》出版後在長崎見識的中國、南洋、西洋等地的情形,並糅合了作者從國外書籍中得知的情報。《增補華夷通商考》是西川如見將萬治2(1659)年所著《華夷通商考》參考《長崎始原記》和《崎陽雜記》等長崎的原有記事與傳聞加以增補、改訂而成。西川如見在此過程中增加了以台灣事件為首的記事,而且《增補華夷通商考》在市麵上流通,因此這次以該書為中心展開論述。西川如見《華夷通商考》(古川三郎兵衛、梅村彌與門,1695年)、《增補華夷通商考》(洛陽:古川三郎兵衛等,1708年)。西川如見著,西川忠幸、飯島忠夫校閱《日本水土考、水土解弁、增補華夷通商考》(岩波書店,1988年11月),位田繪美《研究會レビュー長崎舊記類と西川如見》(《立教大學日本學研究所年報》2號,2003年3月。)該書後來一版再版,在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內容也為後世出版的許多書籍所引用。鯰澤信太郎:《鎖國時代の世界地理學》(愛日書院,1948年,第1—23頁。)
在這部書中,如見指出台灣不是“外夷”而是“外國”《華夷通商考》中,與“外夷”相對照,將“朝鮮、琉球、大寃、東京、交趾”表記為“外國”,其地位“雖然在唐土之外,而從中華之命,用中華之文字,為三教通達之國也”(前引,西川,1695年)。,並確定台灣有“大冤”、“台灣”、“東寧”、“塔伽沙穀”,從而概括地記述了台灣曆史:此島古為無主之地。不知何時起,阿蘭陀(荷蘭)人渡海往日本之際,占領此島,修築城郭,由此出發渡海前往日本及其他各國。日本寬文年間,國姓爺自廈門攻取此島,驅逐荷蘭人,治理國中,改築城郭而居。其子錦舍承父遺跡,統治一國,謀再興明朝,終被迫服從清朝。其子奏舍,於日本貞享元年降清,離國渡海,身蒙王號,住居北京。今此島處清朝守護之下。其記述雖有通史性的一麵,但細讀他所用的詞語,可發現他是傾向鄭氏立場的。例如,台灣原本是“無主之地”,“阿蘭陀人”“占領此島”,“國姓爺”“驅逐荷蘭人,治理國中”等,否定荷蘭人在台灣的行為,而讚許鄭成功的行為。
關於台灣的名稱,書中確認有“大冤或台灣,又有二名,東寧、塔伽沙穀”四種。“此島根本之名塔伽沙穀也。日本人假用‘高砂’二字。而大冤、台灣係唐人名之也。國姓爺以後改國號‘東寧’。此國雖在中華之南方,卻名之‘東寧’,乃國姓爺本出生於日本,仰慕生國之故雲雲。”
第一節已經確證,鄭成功將台灣改名為“東寧”一說有誤。而從以上的記述來看,這一誤說流傳甚廣。同時可以看出,如見認為日本人取的“塔伽沙穀”、“高砂”和唐人取的“大冤”、“台灣”一樣,都是台灣的“根本之名”。“塔伽沙穀”在《華夷變態》中沒有記載,而自從豐臣秀吉計劃招諭台灣以來,這一名稱在日本被廣泛使用。筆者認為,“塔伽沙穀”這一名稱反映了包括如見在內的時人對台灣的認識。橫田きよ子:《日本における〈台灣〉の呼稱の變遷について—主に近世を對象として》(《海港都市研究》4號,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