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偶然的選擇(四)(2 / 3)

孫哥:“找什麼工作呢?回我們高中來當老師?”

吳付:“哎,話說我們高中畢業的有哪些名人來著?”

周宇正:“名人的確有一些,但我都沒怎麼聽說過。”

吳付:“你這話不是自相矛盾嗎,既然是名人怎麼會沒聽說過!”

周宇正:“主要是因為我孤陋寡聞。”

錢德生:“從我們高中畢業的最有名的人還沒出現,因為我還沒畢業!”

大家不說話了。錢德生那張嘴真是抵得上一把名劍,鋒利無比。十幾分鍾後,李潛旬和錢德生陸續發出鼾聲。

周一上午的音樂課在講《二泉映月》。老師細致地介紹了這首曲子的來龍去脈,她講課很特別,讓人覺得挺充實,沉甸甸的,有分量。

“如果哪家音樂廳在搞《二泉映月》演出的時候想在舞台背景上弄個大月亮,還弄些泉水嘩嘩地流,那就真是外行了,肯定會讓內行笑掉大牙。《二泉映月》跟月亮和二泉都沒有關係,它表現的是阿炳貧苦艱辛的生活,取這個名字僅僅是因為對於無錫這個地方來說,它的天下第二泉比較有名。”

趙嵐有恍然大悟之感。老師問:“你們知不知道是誰找到阿炳,把他的曲子整理起來然後公之於世的?”

有人猜了一兩個名字,不對。趙嵐記得初中語文課本裏有篇課文就是講《二泉映月》的,提到了楊蔭瀏。他說:“楊蔭瀏?”

“對!就是楊蔭瀏。誰說的?”

感覺老師問話的口氣像在抓內奸一樣。有幾個人向老師檢舉揭發:“是趙嵐說的。”

她介紹完背景知識就開始放曲子,邊放邊給大家講解。趙嵐默默地聽著,直到12點鈴響下課。他對音樂一竅不通,麵對一首曲子他隻有“好聽”和“不好聽”的直觀感覺,勉強能分辨出“歡樂”和“悲傷”,幾乎完全不具備鑒賞能力。然而音樂老師的講解讓他感受到音樂裏麵也是有些規律能摸索的,讓外行也能窺見些門道。

如果把音樂課比作旅遊觀光,那音樂老師自然就是導遊。如果導遊娓娓道來,講得有聲有色,當然就會讓大家對整片風景都有了興趣。如果導遊自顧自地沉浸在風景裏,講的話都是零零碎碎不成邏輯,甚至讓遊客都跟丟了,那麼大家都會感覺索然無味。趙嵐覺得這位音樂老師是一位不錯的導遊。

今天下午第三節課是團會,圍繞“九一八”事變展開。沒有人主動申請主持團會,於是班長王珊珊和組織委員錢晨擔起大任。果然,首先要唱團歌。大家跟著校園廣播唱起來,而趙嵐忘了詞,吞吞吐吐地“哼”完了。

王珊珊已經打開投影儀。這節團會主要就是在放視頻,放的是一檔節目,介紹“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王珊珊間歇性地提出幾個問題,讓大家互動一下,不至於讓教室完全淪為放映室。這樣組織團會的確很省事,畢竟班長很辛苦,也不能苛求太多。

趙嵐吃膩了食堂,覺得晚餐應該換個口味——放學後他到學校的超市買了一桶方便麵、一根火腿腸。好久沒吃泡麵了,很懷念這味道啊。趙嵐來到開水房,給自己那桶麻辣牛肉麵灌好了開水,然後就走回寢室慢慢享用。夠辣。就是總感覺一桶麵的份量不夠,吃不飽,兩桶那份量又太大,撐得慌。

趙嵐最後連湯都喝完了,心滿意足地離開寢室。

到了教室,他寫上周二的課表和清潔人員。英語,物理,生物,通用技術,通用技術;數學,化學,自習。他覺得有必要把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課區分清楚,以免大家浩浩蕩蕩地跑錯教室。

今天的作業略多,晚自習結束時趙嵐仍沒寫完。他也覺得奇怪,明明他中午總會到教室來寫作業,而許多同學中午都在寢室午休;下午他5點40分就到教室自習,而不少人6點才到,為什麼他感覺好像隻有自己做不完作業!當然,其實有不少人和他同病相憐,隻是他把事情的陰暗麵放大了。效率,真是一個可怕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