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工程教育的概念和對象,世界各國不盡相同。結合我國的國情,通常指大學畢業後的在職工程師和其他技術員為適應職業需要而進行的知識更新和提高的培訓。繼續工程教育是開發智力、提高科技隊伍素質、振興國民經濟的戰略措施,是我們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實施高技術計劃的基本對策之一,也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技術水平的新途徑,它應成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內容。
高等學校具有進行繼續工程教育的知識優勢和優越條件。本文從我校開展繼續工程教育的初步實踐,提出繼續工程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見解。
一、積極開展繼續工程教育是高等工業學校貫徹落實教育要“三個麵向”這一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校自1984年以來,先後為各工業部委、浙江省各廳局所屬企事業單位舉辦了各種類型的進修班129個計7000餘人,代培高等院校教師1000餘人,共計9000餘人。平均每年約3000人,多數是短訓班。如果按平均兩個月的短訓班計算,大約相當於600個本科生的年教學工作量,占我校每年招生數的1/4左右。近年來,各兄弟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繼續工程教育工作,規模日益發展。這充分說明了繼續工程教育不但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全麵高漲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我國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繼續工程教育正在成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要根據“三個麵向”的方針、根據教育規律、社會經濟結構和科技發展趨勢來確定未來人才的規格和培養層次,為20世紀90年代經濟振興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由於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成才的過程,受到教育規律、學製和層次的限製,因此“正規”教育的效益具有滯後性的特點。繼續工程教育是使我們擺脫局限於教育效益滯後性的傳統規律,著眼於當前生產和科技迅速發展的需要,利用高等學校的知識優勢對在職科技人員進行知識更新和新技術傳播的強有力手段,從而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提供直接的動力,是我國實施高技術計劃的基本對策之一。我們認為這是現代工科大學開放性的一個重要特征。
繼續教育既為未來的需要培養人才,又為當前的生產開發智力和提供技術進步這種雙重功能的發揮,始自100多年前的美國。當時出於農業發展的需要,全美各州都成立了一個“土地贈予學院”,對農民直接進行科學技術教育,極大地促進了美國農業的發展。20世紀4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20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世界範圍內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知識迅速增長、學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促使企業和在職科技人員以繼續工程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跟上時代步伐,保持產品和專業技術的先進性和生命力。
當前我國經濟、科技、教育麵臨著重大改革的形勢,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曆史前進的兩個巨輪。由於經濟體製改革和在“對外開放、對內搞活”這一基本國策的推動下,農村經濟迅速發展,城鄉中小型企業大量湧現,交通和能源工程重點發展,傳統工業急需革新,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實施和高技術研究攻關,引起了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引進消化的高潮,促使我國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商業和文化教育各方麵國際交往日趨頻繁,迫切需要有一支在數量和素質上能跟蹤世界新技術動向、有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隊伍,迅速造就一批精通國際經濟、貿易、金融、法律等各項涉外專門業務的中高級科技和管理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如果不能使現有在職科技人員的素質跟上經濟增長的步伐,那麼,科技和教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導”作用和“後勁”作用,都將成為一紙空文。將不但無法縮短我國在經濟上、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可能連“同步發展”都做不到的。
我國現有的各類科技人員總數700萬人中,工科約有120萬人,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曆占0暢3%。由於長期的輕視知識、閉關鎖國等原因,致使占這支隊伍的總數52%以上的人在年齡老化的同時瀕於知識老化的狀態。但是盡管如此,這支隊伍在今後5—10年內仍將是我國工業和科技發展的中堅和骨幹。通過繼續工程教育使他們獲得新的科技信息、調整知識結構、擴大學術境界、提高創造能力,就顯得更為迫切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如果全國的高等工業學校以每年10萬人的規模開展繼續工程教育(相當於目前在校工科生總數的1/4),則至少需要12年才能使現有工程技術人員獲得一次知識更新的機會。根據當今世界上關於知識“半衰期”的觀點,大學畢業後一般工程師知識的半衰期是6—10年,微電子技術一類的高技術“半衰期”還要短,有人認為隻有2暢7年。美國有200萬工程師,每年大約有1/4以上的工程師接受不同程度的繼續工程教育,可見在擴大規模、提高水平方麵,我們高等工業學校麵臨的任務非常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