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努力提高科研質量(3 / 3)

所以傳統的觀念有的時候是比較根深蒂固的,現在形勢大好,小平同誌講解放思想,講三個有利於的都可以試可以闖,所以部處要研究,基層同誌也要研究,哪些權你們要的,你們提出來,提出來以後學校研究,該還的就還。有職有權,沒有束縛,大家才能夠放手大幹。當然,應該有的規範,應該有的統一的政策規定還是要有,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沒有規矩、沒有紀律,這也不可能。商品經濟也是法製經濟。

在改革開放中還是要“兩手硬”,也要加強廉政建設,加強審計監督,要活而不亂。機關職能,校係兩級要轉移到服務方麵,為基層做好信息、政策、人事、資金、房產方麵的服務,高效率高質量主動地服務。中共中央、國務院現在發布了要大辦第三產業的決定,我的理解,這是經濟再上一個台階的實際需要,不僅僅是精簡機構,疏散一點人員的問題,這是現代大規模的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大規模商品經濟,勞動力的結構就是第一、第二產業比例減少,第三產業比例提高,服務體係完善,全社會的效益提高。我國第三產業所占比例隻有30%都不到,服務很差。所以造成教授還要搞報銷,跑批條,做跟他層次不完全一致的事情。教授雇秘書的可能不太有,全校沒有幾個教授有秘書,教授要去開國際會議了,沒法委托人做幻燈片,服務體係很不完善。學校也要乘中央決定大辦第三產業的東風,提高生活與教育科研的後勤質量和水平。外麵有人來,接待、會議也可以委托,當然這是理想化的,逐步要做到這點。生產力發展是沒有止境的,現在人均科研收入是5萬、6萬元,美國M IT人均的科研經費恐怕是20萬、30萬美金,當然它有個前提,有良好的社會服務體係支撐在那裏。學校人員利用應該考慮向社會延伸,一是想辦法擴招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二是向省內和國家教委各拿500個機動編製、流動編製;第三,有廣大的社會作支撐,我們的下遊、龍尾巴、龍爪子要伸到社會上去,中國的社會有豐富的勞動力,可以組織起來成為浙大的聯盟。如果這樣來考慮問題的話,生產力發展,科研和開發經費的發展,就不隻是5萬元,也不是50萬元,可能過30年、50年變成500萬了。到那時候,要麼國家在稅收上來監督,以後國家對教育的撥款增加了,然後自辦產業限製了,不許你再多辦了。那麼我們就走上了一個發達社會的新的軌道,重新確立了學校教育科研在社會中的地位。我們應該有這個認識,大膽地利用社會條件,利用社會力量,可以聘用和培養一些經營管理人才,去做下遊方麵的工作。

三、注重培養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今後的5年、10年是新老交替的時期,現在的學術帶頭人中有許多年長的在今後5—10年中都要交班,所以要注意主動地、有計劃地培養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在實際工作中鍛煉,及時解決他們的生活、工作條件,提到領導崗位上來,這是事業對我們的要求。同時在科研發展中,要帶動研究生的培養。研究生就是水平,研究生就是科研動力,研究生就是以後科研、經濟增長的重要的來源。學校正在想方設法要實現到1995年在校博士研究生達到700人,2000年達到1000人;碩士研究生也爭取有10%-20%的增長。當然,做這個工作要保證質量,要適應需求,不能盲目地發展,要調整培養目標,引導研究生走向產業。工作要從生源抓起,要結合科研,提高研究生待遇,開拓就職、就業渠道。研究生與學校科研工作是不可分離的,這也是學校有別於社會上研究所的很重要的優勢,其他科研機構沒有這樣大的研究生隊伍作支撐。這個優勢無論如何要發揮好。

做科學研究,特別是自然科學研究、工程科學研究,應該大膽地、積極主動地利用改革開放的條件,充分利用國內、國外的有利條件。但我校國際交流合作方麵的總規模、總水平與我校的層次是不相稱的,我們要奮起直追,這個工作一方麵各學科的同誌要做,另外一方麵,外事處、科研處要把開拓國際合作渠道當做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以後的態勢,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比較廣泛的國際合作,想把我校的科研水平與國際接軌,這很難實現。基礎科研有更有利的條件,工程研究和開發研究因為國際上的保密,相對困難一點,但也並不是沒有渠道,也可以開展。希望各個學科帶頭人能夠注意做這個工作。在開展這個工作中要以老帶新,逐步把青年人帶到國際舞台上來。當然在實施過程中要有利於隊伍的穩定,防止不正常的流失,要把骨幹隊伍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