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研究生教育改革管見(2 / 3)

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近幾年來情況尤為嚴重。自由散漫、學習鬆懈、厭學情緒滋長,缺乏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求索精神,在研究生中蔓延開來。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高級人才的培養,要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的建設服務,這一方向不可動搖。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雖有社會背景,但學校本身也有教育上的責任。

不同形式的“大鍋飯”體製的存在,管理製度不嚴,放鬆對研究生的要求,使研究生教育過程缺乏合理的競爭機製和激勵機製,導致研究生學習積極性的下降。為了照顧研究生的出路,教師在評定課程學習成績時普遍提高了分數,論文評分大都為優,在打不及格成績時更是慎之又慎,從學生的成績單上已愈來愈難以區分出水平的高低。

以上種種問題說明,研究生教育必須改革。其改革的目標,應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對不同學科要有不同的規模、層次和知識結構,研究生要有為社會主義祖國服務的熱誠與良好的精神麵貌,在業務上有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和能力,能為迎接世界科學技術的挑戰,為下一世紀國家經濟的騰飛作出貢獻。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途徑和思路

1.控製規模,適應需要,穩步發展

研究生教育的規模要與國家現實相適應。在任何情況下,即無論收縮與發展都要有所控製,大起大落的現象應予避免。從我校具體情況來看,這些年來,計劃內招生任務年年完成,研究生已經成為我校科研流動隊伍的生力軍,沒有這樣一支隊伍,要完成千百項的科研任務是不可能的。研究生規模的控製調整應與全國範圍的學科機構、院校層次和地理布局結合起來,統籌兼顧。在總體上需要調控研究生招生數量和結構時,應保持重點院校招生的合理規模,使那些師資力量雄厚、培養條件良好、生源和培養質量有所保證的學校充分發揮其優勢。

為求得自身發展的需要,重點學校在保證完成國家計劃內研究生招生和培養任務外,可以根據指導力量,實際條件以及定向需要,采取業餘進修和教師自籌經費等方式培養在職研究生,同時要擴大建立和逐步完善在職人員申請學位製度。這些學位攻讀者不需要國家經費,不存在畢業分配問題,受到各方麵的歡迎,有利於穩定和提高教學科研單位的師資隊伍和科技人員隊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學校在控製的規模之內,還可調整博士生與研究生的比例。對重點院校而言,應逐年增加博士生的人數,擔當起立足國內培養博士生的重任。

2.改革招生和分配製度

招生要以需求為目標。生產單位有大量的本科畢業生,他們中不乏經過鍛煉的優秀人才,是研究生生源的寶庫。我們的招生辦法應有利於吸引他們繼續深造,畢業後仍回原單位工作。對於應屆畢業生應逐步做到畢業後先分配工作,然後在一定年限內以在職人員身份返校學習。

最近我校派出一些同誌到洛陽大型企業和專業研究院去建立橫向聯係。這些單位對由單位送人培養,帶課題進校研究,聘請生產單位高職專家擔任兼職導師,實行廠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辦法非常支持。如果我們能深入生產實際部門,生源當然不會有什麼問題。與此同時,我們的招生辦法也要予以改進。例如,對優秀在職人員同樣可以實行嚴格考核、推薦免試或某些課程免考的措施,以減輕考生負擔,不影響其本職工作,使真正的優秀人才得到錄取的機會。

3.加強基礎,拓寬知識麵

要使研究生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具備多方麵的就職能力,這隻有加強基礎和能力訓練,強調理論聯係實際,拓寬知識麵,改善知識結構,才有可能做到。學位課程(全部或部分)的安排已不能再統一於二級學科,要向一級學科,甚至更大範圍擴展。要開設有關管理、經濟、外貿、政法等方麵的選修課和輔修課,讓研究生自由選聽,成績合格者發給單科學習證書,以廣開就業的門路。有了較強的基礎和能力訓練,才能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時代跟上發展的趨勢,成為開創性人才。

4.建立工程類型碩士的培養體製

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工科院校的畢業研究生必然要大量進入工程界,因此需要明確地提出工程型碩士的培養目標,這也符合我國生產部門的願望。為了做好這一工作,需要建立獨立的培養方案,對招生條件、課程設置、工程訓練、學位論文、畢業分配等要有工程類型碩士的特點。由於工程類型碩士生來自優秀的在職人員,國家在經濟待遇方麵也應有優惠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