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轉換機製,增強辦學活力(1 / 1)

自1989年國家教委批準我校為綜合改革的試點院校以來,我們努力推進教學、科研、人事分配、後勤、管理等方麵的改革,增強了辦學的活力和動力,進一步調動了師生員工的社會主義積極性,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機製,努力擴大學校為社會服務的職能,堅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取得了初步成效。

最近,我們認真學習了鄧小平同誌的重要談話,並回顧總結這幾年我校推進綜合改革的情況,深感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們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決心在全麵深刻領會鄧小平同誌談話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轉換機製,增強辦學的活力和動力。

一、組織教師、幹部深入學習鄧小平同誌談話精神,回顧總結我校綜合改革的情況,找出差距,進一步明確加大加快綜合改革的目標和措施,牢固樹立積極主動、全心全意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思想。就學校內部而言,必須牢固樹立“兩個中心,一個根本”(即教學、科研兩個中心,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思想,學校其他各項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和服從於、服務於“兩個中心,一個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黨建工作深入和落實到學校工作各個方麵,保證“兩個中心,一個根本”任務的勝利完成,保證學校穩定。

二、圍繞學校“兩個中心,一個根本”,繼續進行校長負責製試點,加強和完善以黨委為核心的政治體製和思想政治工作體係,突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加強以黨的基本路線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思想教育,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三、堅持“一個根本”的指導思想,堅定不移地、全麵正確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致力於培養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德、智、體全麵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

四、加快教學改革步伐,紮紮實實地調整學科結構和辦學層次結構,辦出特色。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專門科學知識,還必須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管理知識。要堅定不移地走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並重的軌道。堅決打破“包得太多”、“統得太死”的教育傳統和格局。

五、進一步堅定不移地貫徹科研工作麵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方針。根據學校優勢,有選擇有重點地抓好基礎研究、高新科技開發研究,促進科研和人才培養的緊密結合,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建立與完善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有效機製和模式。抓好科研工作的重點是上層次、上水平。要進一步完善科研與國民經濟主戰場的聯係紐帶,推進和完善內部體製改革,改革用人製度,建立有效的機製,創造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條件。大步擴大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大膽探索和社會聯合辦所、辦股份製企業的路子。

六、轉換用人機製,建設好一支德才兼備的師資、幹部隊伍。要調整人事結構,把優秀人才集中到教學、科研、校產、管理第一線,建立事業、企業編製雙軌運行的人事管理體製。黨政管理機構要精簡,權力要下放,調配得力的幹部充實基層。貫徹按勞分配,完善各類政策導向,堅決打破“三鐵”,建立和完善激勵機製、競爭機製和製約機製。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提高待遇。分步施行校內公務員和秘書製度。

七、改革後勤管理體製。後勤工作要從以生活後勤為主,轉到教學、科研、生活後勤並重的服務體製,提高技術服務水平。實行校、係、所分級負擔,建立事業、企業雙軌運行的管理體製和機製。後勤條件改善不搞劃一的標準,有條件的可以先改善。

八、深化財務管理改革。建立“複式預算製”,建立事業、企業財務雙軌運行的管理體製。加強財經融通運籌,充分利用信貸、集資等手段建立經濟良性循環的運行機製。

九、加大校辦產業改革步子。在加強校辦產業領導班子建設的基礎上,從事業企業管理型向企業經營型轉軌,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換,大膽把校辦產業推向市場。內部要處理好校辦產業、係和所的利益分配關係,形成教育、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有效機製。調整產業結構,形成產業特色。探索合資和合作股份製校產模式。

十、加強政策研究工作。正確的政策導向是建立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運行機製的基礎。要精心設計、論證各項改革最佳方案。既要考慮社會大係統對學校的影響和製約,又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根據學校自身條件,形成自身特色。要善於消化吸收兄弟學校,乃至國際上一切辦學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使我們的各項決策更具有係統性、科學性和預見性。

“挑戰和機遇並存,困難和希望同在。”我們一定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大改革力度,轉換機製,增強辦學活力,加速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整個辦學水平登上一個新的台階,為探索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的新路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我們應有的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