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高等教育應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1 / 1)

在金秋送爽的季節,記者在求是園采訪了浙江大學校長路甬祥。在短短的半小時中間,我們圍繞著高等教育體製改革這一話題進行了交談。

問:您在去年提出了“高校的教育應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這一觀點,您覺得高校的教育體製應該在哪些方麵進行改革?

路甬祥:首先,改革應當從當前整個社會的需要出發。我國當前正著手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同時我們也麵臨著21世紀的到來,麵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和經濟方麵的激烈競爭。這就要求高校在學科結構上進行適當的調整,除了拓寬和更新舊的學科以外,還要扶植一批新學科。如在生物、能源、環境、通信、材料等方麵的新學科應加快建設,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其次,舊的人才培養觀念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我們要加速培養“理工、文、管”三位一體的複合型人才,必須大力發展經濟類和管理類學科,發展一部分應用人才學科。

問:在當前形勢下,高校在內部和外部的機製上應當做哪些轉換?

路甬祥:我認為,在內部機製上,應當加快教學管理和科研管理機製的轉換,建立起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的,同時又符合教育規律、科學規律的校內管理機製,建立起更完善的,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為主旨的內部激勵機製。在人才培養上,浙江大學要在抓好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三年內在校博士生增加到1000人,碩士生增加到2000多人,本科生同研究生的比例達到3∶1.

在外部機製上,學校要加強同社會各界的聯係。這要求學校要不斷挖掘內部潛力,開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教育。要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同時要通過多種形式發揮學校高科技產業輻射源的功能,積極促進科學研究為社會服務,通過學校辦產業,學校同企業聯營、技術轉移、參股、人才輸送等形式服務於社會。此外,可通過組織辦學指導委員會、社會和企業聯辦研究院或聯合辦學等方式,使學校更多地從社會得到人才需求的信息,促進物資、信息和人才的交流。

問:您認為當前高校在教育改革中存在著哪些困難?

路甬祥:第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遠不能適應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水平的需要。第二,國家所給予教師的待遇較低,這使得學校不得不動員一部分教師去搞創收,這樣做雖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的人才分流和精簡人員有一定益處,但也會分散教師對教育和科研的精力。第三,由於教育經費較長時期投入不足,而使學校教育基礎設施及師生基本生活條件偏差,如住房比較困難、圖書資料不足、科研實驗設施陳舊落後等。此外,在基本設施方麵,如道路、交通、通信、衛生建設及能源供應等,都欠賬較多。這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問:請問浙大發展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路甬祥:我們希望經過全體師生若幹年的努力,使浙江大學成為我國高級科技人才立足國內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成為我國高新科技研究開發的重要基地之一,成為長江三角洲和東南沿海地區思想文化和高新科技企業的輻射源之一。具體目標分三步實現:到本世紀末即建校100周年,教學質量、科研人才穩定地、全麵地居國內同類大學前列;第二步,到建黨100周年,成為國際上比較有影響的大學;第三步,在建國100周年之際,成為國際上的一流大學。

綜合改革所要達到的總體目標是:根據四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和現代科技發展的趨勢,以及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狀況,探索全麵提高教育質量,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提高辦學整體效益的新路子。

逐步建設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符合我國國情,符合浙江大學實際的科學、高效的管理體製。

把浙江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以工為主,理工結合,設有文管,教育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穩定地全麵地居於國內同類大學前列,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綜合性理工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