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如何加快改革步伐?日前,即將赴京出席黨的十四大會議的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大代表、浙江大學校長路甬祥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問:路校長,這是您第三次參加黨代會了,作為教育科技界的代表,您能否談談當前高校改革的形勢和任務?
路甬祥:高校改革的形勢發展很快,但也很嚴峻,當前國際上科技、經濟競爭非常激烈。如果我們不能在今後的幾十年裏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在經濟和科技發展上隔幾年就上一個新台階的話,那就會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因此,高校改革一定要解放思想,加快步伐,力爭在近幾年內使教育發展上一個新台階。
問: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浙大近年改革取得哪些成效?
路甬祥:近年來,浙大在教育、科研、人事、後勤等全方位進行改革,成效是顯著的。首先是教育科技體製方麵的改革,對學科結構、教學層次進行調整,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兼有文管的學校發展大格局,形成了學科門類綜合,教學科研緊密結合,多層次的辦學特色。這個大格局和特色,能夠很好地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又能夠麵向未來培養高層次的人才。與此同時,在培養模式上開始突破傳統的統一模式,逐步建立了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充滿生機的辦學新模式。其次是增強了學校綜合辦學實力,這幾年科研的規模和水平上得很快,1988年到1991年科研經費增長150%,人均科研經費5暢1萬元,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成果轉化的速度也加快了,產生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學校辦學經費1991年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比改革前翻了一番多。再次是機製正在逐步轉換,初步建立起能夠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學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學校有了活力和動力。
問:在新形勢下,您認為高校改革應堅持什麼樣的方向?
路甬祥:我認為很重要的是,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這是高校改革必須堅持的方向。在實際工作中,要始終堅持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堅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學校的各項改革,各方麵的工作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兩個中心一個根本”。凡是有利於學校“兩個中心一個根本”的,有利於增強學校綜合實力的,有利於師生生活、工作條件和辦學條件改善的改革措施,都要大膽設想,大膽探索,敢於試驗。
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開始在我國確立,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浙大有何新的舉措?
路甬祥:就當前來說,加快高校改革,關鍵是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人才培養上,再搞單一的應用型或學科型,再搞基礎加專業課就不夠了,我們培養的人才的知識結構必須是“理工、文、管”三位一體,是複合型的。對高校功能的認識,過去隻是講教學和科研基地,現在要擴展,高校還要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和輻射源,消化和吸取國外先進成果的重要窗口。對高校投入問題上,也要改變過去單純依靠國家投資的舊觀念,樹立“一靠國家,二靠自己,三靠社會”,多方集資的新觀念。當前,重點是改革體製,理順政府與學校的關係,學校與社會的關係。政府應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例如招生和畢業生就業製度的改革應當加快。在國家宏觀指導下,學校應當有權根據社會需要和辦學能力,擴招一定比例的自費生、委培生,並有權調整各類學生的比例,逐步實行“繳費上學,獎貸結合,優生優分,雙向選擇”的求學、擇業製度。我相信,黨的十四大之後中國的改革會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高校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日漸重要。高校建立新機製,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需要,符合國際教育發展的需要,也符合國際教育發展的大趨勢。當然這是一個漸進、長期的過程。等待觀望不行,盲目超越也不行。要大膽學習和吸取國外高校發展的有益經驗和文明成果,加速高等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