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高等學校如何為經濟、科技發展服務(2 / 2)

問:就學校內部來說,應如何處理好基礎教研與經濟開發的關係?在經濟收益分配上應怎樣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的關係?如何更進一步調動教師參與經濟開發的積極性?

路甬祥:麵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搞好開發研究,這是學校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提高師資水平,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必要途徑,是改善辦學條件、增加學校發展後勁的重要手段。盡管科研與教學在時間上有矛盾,但用辯證統一的觀點看,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這些年我們的辦學思想已做了很大的調整,按鄧小平同誌講的,真正把學校辦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使學校從單純的教學型轉變為研究教學型,這也是世界重點大學發展的趨勢。大學的職能不光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發現和創造新知識。

對科研項目小型化、分散化、個體化這個問題應該曆史地、現實地來看。在我國的國民收入中,傳統產業占70%,因此,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就很有必要。浙大每年承擔的1200多項科研項目,80%是要解決傳統產業技術問題。盡管這些項目研製經費數相對小些,但卻是學校科研經費的穩定來源和基礎。相比之下,一些計劃性的大項目則有明顯的漲落。當然,對一個高層次大學來說,不能光搞短平快項目,還要承擔更多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參與重大項目的研究和開發。辯證地認識和正確地處理短平快科研項目與承擔國家重大項目之間的關係,還要根據國家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不斷進行調整。

分配問題是很複雜的問題,從目前看教師和科技人員的待遇偏低,這要發揮國家和學校兩方麵的積極性,逐步創造條件解決這一難題。在分配方法上要堅定不移地完善按勞分配,打破平均主義,引入競爭激勵機製,在廣大教師和科技人員身上體現多勞多得的方針。這也是知識勞動的特殊性所應格外注重的一點,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教研人員潛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問:目前,高校進一步與經濟相結合方麵還存在哪些體製與政策上的障礙,怎樣進行改革?

路甬祥:我認為,高校為經濟服務中有個“體製改革同時深化”的問題,就是說高校不合理的體製要變革,社會方麵某些體製障礙也要發生相應更動。比如,目前社會中體製條塊分割的曆史影響仍然存在,一些部門對自己管轄的領域采取“地方保護主義”,在吸收人才、確立科研項目的時候,不采取公平競爭、擇優而用的方針,而是一味照顧自己所屬單位的利益。這樣就影響了優良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也給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設置了障礙。同步改革的措施在於建立技術引進、消化、發展三種計劃的配套機製。前些年,我們看重技術引進,但計劃中卻沒有消化與發展的要求,結果卻是被動。其實,消化吸收工作我們在五六十年代有過成功經驗,現在反而被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