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再說說高等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激增,行業更迭、兼並加快,國際經濟、文化合作與交流日趨增多,等等。這一切對傳統的培養目標和途徑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引起了教育內部的全麵檢討和改革。
傳統的一勞永逸的“一次性教育”觀念已經受到動搖,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終身教育”的主張方興未艾。但終身教育的興起並沒有減輕大學教育的負擔,反而給大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教育既要為學生畢業後從業做好準備,又要為他們日後的提高打下基礎。大學教育的雙重職能導致了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新動向,即:近年來以培養專家為己任的蘇聯高等院校出現增加選修課、拓寬知識麵的傾向,而以培養通才為目標的美國大學則開始增加必修課,重視從業技能的培養。這兩種“對立”的大學教育模式的鬆動,預示著世界大學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的“認同”趨勢。新中國的高等教育向來是專才教育,在“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改革方向指引下,循著曆史發展軌跡的當然結論是:中國大學的教育應培養基礎寬厚的專門人才,以適應就職和未來提高的雙重需要。至於各個層次、各種科類的培養目標與規格應當有所側重,自不待言。本科教育可以較“通”些,而專科教育則可以較“專”些;理科專業人才可以較“通”些,而應用技術人才則可以較“專”些。我國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過去主要是以產業部門及其產品為依據,專業劃分過細,學生知識麵窄,適應性差。近幾年來我國已經開始對專業劃分和設置進行調整,例如1985年將原來900多個工科專業調整為400多個,最近正計劃作進一步歸並。
如果說專業設置和調整還是比較客觀的問題,那麼更深層考慮的就是有關人才培養方法和途徑。
完善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途徑是近年來我國高等學校內部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浙江大學而言,在1985年我們首先對本科教育提出了“改革課程結構,加強基礎理論”,“增加實踐環節,注重能力培養”,“貫徹因材施教,扶持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改革策略,並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它們是:(1)修訂和完善學分製教學計劃,改革課程結構,增加選修課,以便使學生加深或加寬知識麵。在改革課程結構方麵,首先著重建設高等數學、物理、化學、外語係列課程、計算機係列課程、現代設計方法等11門全校性的技術基礎課程;其次參照國際課程設計的最新動態,對一個學科和專業的所有課程作係統的思考,優化課程結構;同時對一些核心課程逐步實行分層次設置,即分為基本部分、擴展部分和提高部分,限修其中的部分或全部;並且,要求做到數學、外語、計算機教學“不斷線”。(2)利用浙大理工結合兼有文、管的優勢,試辦混合班、提高班,對小部分有條件的學生提供特殊的教學計劃,加強基礎教學,同時引進競爭機製,實行高淘汰率,一方麵探索對工程人才施予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教學的經驗,另一方麵為在教學過程全麵引進競爭機製積累經驗。(3)改革實驗依附具體課程的傳統做法,將實驗課單獨設置,並將實驗作係列化的統籌安排;增加課程設計個數和畢業設計時間;采取三學期製,利用暑假短學期增加或集中進行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4)建設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對學生實行預分配,進行大學和工業合作教育的嚐試。(5)建立畢業設計(論文)的資格審查製度,督促學生保質保量完成前期各種教學環節的學習任務;同時實行嚴格的畢業設計(論文)五級九等相對評分方法,承認合理的淘汰,將競爭機製引進教學領域。
毋庸置疑,學校教育改革的成敗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有沒有一支素質好、水平高、優化組合的教學和科研隊伍。我認為,當前中國高等院校的師資隊伍中有兩個弊端阻礙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其一是受傳統文化中師法家法的影響,各立門戶、互相隔絕,造成人才交流渠道不暢,近親繁衍,“四世同堂”。有鑒於此,近年來浙大開始向校外公開招聘重點學科或新辦專業的急需人才,創造條件吸引國內高層次人才和國外留學人員到浙大工作;同時試行教師聘任製和工作合同製,設立流動編製,取消教師終身製,從而疏通人才交流渠道,優化隊伍組合。另一方麵,加強對現有教師進修提高工作,例如外語培訓和計算機培訓,組織青年教師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並鼓勵和選派優秀教師出國進修或訪問,鼓勵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和企業生產開發管理實踐,招聘有實際經驗的優秀專職或兼職教師。其二是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分家,搞教學的很少從事科研,搞科研的也不太關心教學。但教學和科研的結合是柏林大學創立以來高等學校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則。曆史經驗表明兩者合則互利,分則俱傷。至於高校的教學和科研與社會的生產相分離,則可能是世界傳統高等教育的通病,中國也不例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研究高深學問是君子所作,生產則是小人所為。但是在信息化的時代,教學、科研和生產的關係日趨密切,出現了三者一體化的趨勢。浙江大學從1978年以來就開始重視加強與全國許多兄弟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橫向聯係,聯合科技攻關,縮短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同時積極承接公司、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在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上,浙大要求高職稱教師必須擔任本科教學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要求這個工作量必須占其全部工作量的50%-70%左右。
在信息化時代,隨著物質生產、經濟活動的國際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也是大勢所趨。鄧小平同誌提出的“三個麵向”中的“麵向世界”,我理解就是要打開高等院校的大門,對外開放,在開放交流中求發展和提高。一些國際友人對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特別是留學生政策曾經表示懷疑。我認為這種懷疑是不必要的,今後我國的國際合作和交流不僅不會減少,相反還要擴大。以浙大為例,到目前為止,我校已同日本、美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29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先後派遣了近700名留學人員出國學習、進修或訪問。僅1988年,共接待訪講學外賓136批,來訪外賓21批,472人次。可以認為,中國大學的國際化進程正在加快,我們將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改革”,是一個富有魅力的詞彙。一切希冀生存與發展的事物,都會不斷地選擇合適的改革道路,使自身不斷地更新與完善。中國的高等教育既古老又年輕,為了早日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我們需要改革也必須改革。我相信,抱殘守缺,前景慘淡;改革創新,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