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在整個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曆史的長河中,1949以來(“文化大革命”十年除外),特別是近1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步入一個迅速發展的時代。
回顧這個曆史並不是想沉湎於已有的成就,而是想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阻礙發展的羈絆。從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曆史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坎坷的道路,曆史既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同時也留下了令人困惑的積弊。這些積弊歸納起來大致有:(一)高等教育完全受轄於政府,隨政治風雲而沉浮,秦朝的焚書坑儒、清朝的文字獄、“文化大革命”的大革文化之命都是沉痛的例子;(二)由封建科舉製度演變而來的招生考試製度,導致惟上惟書,與之相關聯的則是理論脫離實際、脫離生產勞動、脫離生動活潑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等等。我想,充分認識這些曆史陳垢的頑固性,對於認清中國高等教育的嚴峻現實和改革的艱難道路不無意義。
二、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與改革
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應當如何估計?我個人看,一方麵中國高等教育生機盎然,蓬勃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合格的專門人才;另一方麵我國還存在輕視教育、輕視知識、輕視人才的錯誤思想,教育體製層次和結構、教育內容和方法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局麵尚未根本扭轉,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改革任務仍然異常繁重而緊迫。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具體存在哪些問題,改革將從何處入手,本身是一個應該首先明確的問題。1985年5月公布的枟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枠指出:目前高等學校主要存在領導、管理體製上的缺乏活力,內部科係、層次結構的比例失調和教育觀念與教育內容和方法的陳舊落後等問題。我認為這個估計是正確的。除此之外,當然還有許多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比如教育經費問題、高等教育與經濟的關係問題、大學招生與畢業就職就業問題、高校有償社會服務問題,以及部分大學生中出現的經商、厭學、考試作弊問題,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惟有從教育體製入手,有係統地進行綜合改革,否則很難收到成效。可以說,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結構的調整、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進、培養目標的優化,都有賴於教育領導、管理體製的改革。
在此我不可能對上述的每個問題展開討論,僅就其中幾個問題談點看法。下麵先談談教育領導、管理體製改革。中國高等教育從領導體製上講有三大類高等院校:國家教委直屬的重點學校,各工業部委管轄的學校,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教委管轄的學校。過去,不論對於哪類學校,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從人事到經費,從招生到分配,從培養目標到教育內容,事無巨細地統攬包辦,學校自己既無壓力也沒有動力,如象牙之塔,與世隔絕。這種領導、管理製度導致宏觀失控、微觀僵化,在當前中國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經濟改革形勢下,首先受到巨大衝擊。
改革領導、管理體製的核心是“在加強宏觀管理的同時,堅決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也就是把以前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微觀過程管理的職能,轉變為綜合性的宏觀目標管理的職能。以後國家主要是製定大政方針,監督和評估學校工作,運用法律手段調控學校。同時下放權力,擴大辦學自主權,實行校長負責製。校長也將部分權限下放到係、行政部門和後勤管理部門。中國的校長負責製並不是校長獨斷獨行,校長要受國家的政策、法令、計劃的製約,在校內還要有校務委員會的谘詢和審議、教職工代表大會製度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以及黨委的監督和保證。
高等教育結構的改革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當前麵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由於我國的現代化工業和原始手工業並存,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並存,產業結構的發展也極不平衡,因而調整好高校的層次、科類結構的任務相當繁重。高等教育的層次、科類結構如何適應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如何適應集體企業、合資企業和鄉鎮企業對專門人才的多種需求?這是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層次結構上講,中國高等教育可分為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個層次,每個層次還有多種規格。相應地,每個層次的文憑或學位分別是:專科畢業文憑、大學本科畢業文憑、學士學位、碩士學位(雙學位、研究生班畢業文憑)和博士學位。獲得每種文憑或學位的年限則分別是專科2—3年,本科4—5年,碩士研究生2—3年,博士研究生3年。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的層次比例還很不合理,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具體地說,專科和研究生教育所占的比例偏低。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發達國家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平均百分比是41暢8∶47暢6∶10暢6,而同期的我國則是24暢18∶73暢97∶1暢85.就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來說,專科教育所占的比例實在太小。因此,今後一段時間還必須大力加強專科教育,當然還有中等職業教育。同時按社會需要穩步發展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主要在挖掘高等院校內部潛力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如上所見,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的學製還顯得過長,在我國獲得博士學位的年限比西方發達國家都要長,比美國多兩年,比日本也要多一年。近年來我國對此也作了一些改革,比如包括浙江大學在內的部分學校試行碩士研究生兩年半製,試行本科生直接攻讀碩士學位,碩士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辦法,以適當減短學製,加快優秀人才的培養。
從科類結構上講,中國高等教育的學科有十一大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曆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各大門類內部又分成若幹係科。由於長期以來對全國各門類人才的需求缺少科學預測和綜合平衡,目前各門類人才的比例嚴重失調。1983年我國高等院校中,理、工、農、林、醫各學科在校學生占全體在校生總數的75%,文、法、經、管等其他人文和社會學科的隻占25%。1985年這個百分比變化為70%和30%。最近兩年,由於政府機構的精簡、編製緊縮以及某些企業的短期行為等原因,預計文理科學生的就業將發生困難,招生人數將會再次減少。在中國重點發展的理、工、農、醫各科,也存在比例不平衡的現象。由於曆史上的原因,工科內部存在重重(工業)輕輕(工業)的現象,輕工、紡織、食品等專業較為薄弱。當然不完全是教育內部的原因所致,但高等教育也不能無所作為。因此,麵對今天的多種經濟成分,多種工業發達水平,如何正確處理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與非經濟的社會效益的關係,如何處理麵向當前需要和未來發展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基礎科學、開發研究和應用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係,仍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迫切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