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要努力形成輿論傳播新格局和新機製,為和諧社會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輿論傳播新格局、新機製的形成必須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緊密互動,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密切配合,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全麵動員,從而形成立體的,上下聯通、左右協和的輿論傳播網絡和輿情監測體係。
總之,輿論處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既是一個國家的戰略製高點,也是衡量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標誌。輿論引導能力關係到國家的發展與穩定,關係到國家在世界輿論格局中的地位與安全,對輿論引導能力相關理論和對策的研究既是我國宣傳和輿論傳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性的工作,也是戰略性的工作。
西方輿論學創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是,創立初期往往是在論述政府問題時偶爾討論輿論的本質、作用、類型以及與政府的關係。1935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創辦的《輿論季刊》創刊號正式提出“輿論科學”。1956年,該刊主編奇爾茲的《輿論——本質、形成和作用》一書出版。早期研究輿論學的基本上都是從事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的專家學者,後來才有了宣傳學和傳播學專家、學者介入。我國對輿論傳播的係統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表和出版了不少輿論傳播研究的論文和著作。本書主編、課題主持人和團隊成員也較早進行了輿論傳播研究,除了發表和出版了一些輿論傳播學和傳播社會學的論文和專著之外,還於2002年在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對輿論學進行全麵係統分析和總結的著作——《20世紀新聞學與傳播學:宣傳學與輿論學卷》。這次,我們主持和承擔浙江省社科規劃立項重大課題《通向和諧社會的輿論傳播研究》(2007年),既全麵梳理、整合、提煉了我們的前期成果,合理吸收、科學借鑒了許多同仁的學術精華,同時立足中國實際、麵向世界前沿,也提出了許多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包括一些不成熟的構想和建議。大家知道,所有的學術研究都是探索性的,因而也都具有一定的冒險性或風險性,存在不足之處甚至錯誤觀點更加不可避免。對此,我們誠惶誠恐,心有不安,作為課題組核心成員的邵培仁、彭鳳儀、張詠梅、張健康等作者,和參與部分工作的衛軍英、丁建輝、邵鵬、潘祥輝、王文馨等合作者,在此懇請學界專家、業界朋友給予批評指正,以便我們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和本書再版時加以改正和完善。
最後,我們要衷心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感謝新聞傳播編輯部主任蔡開鬆編輯認真負責的精神和十分專業的編審,感謝所有的給予我們啟發和智慧的學界同仁,感謝浙江省社科規劃辦領導多年來的支持與關心,感謝課題組成員的精誠合作和辛勤勞動。
邵培仁
2009年11月
於杭州市老和山下沿山河畔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