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醫話(1 / 3)

一、命火、君火、相火筒識

命火、君火、相火學說,自古至今始終沒有達到統一意見。因此本學說既是研究課題,又是急需整理問題。筆者願將膚淺體會簡述如下,供同道參考。

腎具陰陽之體,為水火之髒,是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腎潛藏真陰真陽,二者互激化生出真水真火,此即謂生之本,本於陰陽,水為陰,火為陽,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素問》)。水火相摩而動,化生為真氣。氣之動,火之用也,水為腎之體,火為腎之用(《傷寒論翼》)。火為腎之用的火,指命火而言,它是腎的功能表現,是由命門與腎通而生者。此火為生命活動之基礎,不能動於外,必隱發於腎。君相二火皆由此火而生,為生命活動之源。故曰君相二火,發源於腎,命火是相火之源之宅。換而言之,命火是君相二火之體,此火上達即為火出於水,所謂龍雷之火,附水而生也。

腎水上達而滋養肝火,木氣得養而為疏泄之機。君相二火借疏泄之力,布散於彐焦,各歸其性,各守其職,各行其用。所謂其性、其職、其用者,謂君火為陰,其性主靜,為火中之水,其為君主,主人之抻明,其位為腦,乃腦為元氣之府故也。神明之用曰機,神之與機,互相倚伏神為機之主,機為神之此神之機是統禦君相二火之動。君相二者之間的關係:君為主,相為使;君為統,相為用君為陰,相為陽,故相火其性主動、主升,為剛。其動升為剛烈之性,必得君火陰柔之機,方餌製其性,使其動而不剛,升而不亢,用而不燥。如此而生衝和之力,布敢於三焦,遊行於天地之間(天指上焦,身之肌表,地指中下二焦之裏),統領五髒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二者相互資生,相互製約,相互為用。設使君火無相火,則不能宣布諸火,以奉養諸身之本;相火無君火,則不能君統諸火,以製其妄行之災。

上述說明腎是君相二火之源,命火是其體,而君相二火是腎命之用。君相二火本身則是動靜剛柔相濟,以柔濟剛,以靜製動,相推相摩而成生命活動衝和之力,而維持人體四肢運動,髒腑活動等,誠為生活之源,性命之本也。

二、胃病

胃病,又叫胃疼,也叫胃脘痛。所謂的脘,即上院食道,中脘胃體,下腔即指十二指腸,也有釋為大小腸在其中。我的意見:下腔即指十二指腸,而不包括大小腸。雖然小腸、大腸是膝狀之器,但從《內經》上未查出下院字樣,因此,胃脘痛,應包括上、中、下三部。所以,今人批評中醫不知道食道、十二指腸,是沒有道理的。

本病是臨床常見、多發病,也是病程較長的疾病。故本病是難治之患。醫者在臨床上遇見胃胺痛之患,不應首先考慮駕本身疾患。首先應先排除真心痛,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更應注意,也應和脾心痛、膽脹加以區別,方不至誤診。四者在臨床皆不足杏,方可定為病之疾。然,脾以升、以降為用,升降相因,運化轉輸,腐熟水穀,化生精微,中氣已成。若飲食央節,室溫失調,性誌抑鬱,皆能損傷中焦,脾受抑,好致脾不能升,丙不能降,升降障礙,氣化受阻,經絡失和而病成矣。見胃脘綿綿而痛,得熱則緩,喜按,納呆,乏力,腹脹,顏麵訝白,口唇淡紅,舌紅淡,苔白而潤,脈沉遲或弦遲,此謂虛寒之證。

法以溫中散寒。

十三、感冒是百病之源

感冒,又叫四時感冒,或稱鼻傷風。後世醫家亦有稱冒風、冒寒者、,是為普通感冒之名也。由於病人視感冒為小恙,往往不服藥,不避風寒,釀成大患者,不鮮矣。此即《理虛元鑒》傷風不醒變成勞之義。後世醫家俞根初為提髙人們對感冒的認識,教誨及時治療,冠以小傷寒之名,以病人重視,進保身體康泰。然,今世醫者,在臨床上省疾問病,在於口給,既不憑脈,也不辯證,投解毒之劑,更有亂用抗生素之類治之,或妄服牛黃安宮丸,以致造成病人應汗不汗,.當散不散,邪氣留戀在表,內迫於肺,營衛失和,腠理遲緩,造成病情纏綿難愈。症見:周身不適,頭暈乏力,低熱不解,動則汗出,肢節痠楚,鼻塞不通,語聲重濁,咳嗽不止,胸悶不饑,精神萎靡,舌淡紅、苔白厚,脈多沉緩,或沉虛無力。此為感冒之壞病也。需用仲景救逆之法,使病情逆轉之,則營衛和調,以達生化之用方用柴桂湯,或程氏止嗽散,或吳氏達原飲,觀其脈證,識而投之,其病方愈。訴者,身為醫者,每遇感冒之疾,尚需與他病相互鑒別之,不容忽視也。如肝之疾(肝炎),膽脹之患(膽囊炎),淋病初起,脾心痛始發,肺癆早期,皆與之近似,醫者不可不知也。

十四、肝主政泄

肝主疏泄是常見的中醫術語。本源於《素問五常政大論》,但其義隱。朱丹溪在《格致餘鉿》中彰其義,雲司疏泄者,肝也。至明薛己在《內科摘要》中明確提出了肝主疏泄這個觀點。蓋肝為風木之髒,以剛為性,相火內寄,體陰而用陽,易動而難靜,易升而少降,其疏泄之用全賴腎水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力以平之,中宮脾土之氣以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