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緩解自身情緒帶來的壓力(1)(2 / 3)

3.行為治療

心理治療中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痛覺來克製自己。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自私行為的時候,就用牙簽紮自己一下,或用皮筋彈自己一下,以示懲罰,從而時時提醒自己,擺脫自私心理。

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是有一定的客觀標準的,就是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對照榜樣和規範找差距。要正視現實,人活於世,有功有過,有得有失。正常心理與病態社會心理之間往往有絕對的界限,個人的思想行為因而有高尚與卑微之分。經常用一些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以及模範人物的言行審查自己,進行自我調適。在自省的基礎上,進而要求自己從點滴的小事上開始做一些利他行為,如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甚至可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做起。讓親屬監督自己,督促自己下決心克服,矯正自私心理。

輕鬆一刻

三個自私

小明下午放學最先回到家,自己一個人在看電視卡通節目。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哥哥回來後,節目立刻就轉到了別的頻道。小明靠近母親說:“媽,你不是說人不可以自私嗎?”

“是啊,所以你不可以隻看你一個人喜歡看的卡通節目,也要讓爸媽和你哥哥看其他的節目。”

“可是,為什麼三個自私比一個自私好呢?”

自我調節嫉妒心理

行為表現

嫉妒心是對某些方麵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種嫉恨,是對無意或有意競爭者的一種仇恨心,社會上稱它為“紅眼病”。一般來說,一個人並不對所有的人產生嫉妒,隻是嫉妒比自己強的人,尤其是經常和自己在一起,年齡、性別、學曆、地位等條件相似,過去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還不如自己,可現在卻超過自己的那些人。

生活案例

小劉和小張同在家企業的客戶服務部工作,他們是一起進的單位,理所當然成了朋友。部門裏一共有八個員工,他們是最晚進這部門的,過去工作中大家相處還不錯,可最近小劉開始疏遠小張了,並且在同事麵前說小張壞話,使得同事也開始疏遠小張。平時他們一起說話,一看到小張來了就不說了,每天上下班,小張向他們微笑打招呼,他們總裝著沒看見,小張很是奇怪,多方了解下來,才知道前一段時間公司在調整薪資時候,他雖然進部門最晚,但卻是部門中調整最高的,因此,被部門裏有些同事嫉妒,因而被他們疏遠孤立起來,尤其是小劉現在對自己冷嘲熱諷,他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心理診治

嫉妒心理是在自己不如別人優越的情況下而有了失落感時才會產生的,每當與比自己強的人在一起時,嫉妒就會產生,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痛苦的刺激,從而造成情緒上的抵觸和對立,最後把這種情緒發泄到對方身上。嫉妒心看上去似乎是對自尊心的一種滿足與安慰,但實際上它滿足的隻是自己並不正確的欲望。倘若一個人不能從與他人的相互比較中努力進取、合理競爭,僅以嫉妒別人的進步與優勢來安慰、滿足自己的自尊心,那麼,這種不正當的心理防衛勢必成為自己前進路上的重大障礙。

在工作中因一些待遇、職位、福利等方麵原因,被同事嫉妒而造成的職場矛盾、困擾是職場上最多見的問題,有很多人就因為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選擇逃避,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喜歡的工作或企業。逃避或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想辦法去解決則是更好的方法。對以上案例,建議從以下兩點去解決:

(1)不回避同事的不滿,也不回避自己薪資調高的事實。有時候過於回避自己薪資調高的事實,反而會被人誤解你是利用其他手段而怨恨你。你可以以自己加薪為由,請大家吃頓飯,娛樂一次,化解一下別人對你的嫉妒。很多人會有這種心理,看你花掉了比他多的那部分錢,他們也就平衡了,利用人的這種心理,用一次或幾次消費,就能化解這些矛盾,同時還能拉近關係。

(2)加強和那些不嫉妒自己的同事的溝通交流。營造自己的交流圈子,但不要去樹立對立的圈子,對那些因嫉妒而疏遠自己的同事,要站在對方角度去想問題,去理解對方的想法是人之常情,用不卑不亢的態度去對待他們,時間一長,因嫉妒而產生的矛盾會自然而然地淡忘掉。通常一些因為薪資、職位、先進等嫉妒原因而造成的矛盾,一般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消失。如果下一次調薪調高的是另外一個員工,那同樣會讓人嫉妒,從而把矛盾轉移,所以處理這類矛盾的主要一點就是考驗你的忍耐力,考驗你的耐心。

嫉妒會令人痛苦、不自在、情緒不穩、忌恨對方。這種不正常的心態往往是人類每個人都有的,隻是深淺廣狹之別而已!有些人心生嫉妒很明顯容易看出來,有些人心生嫉妒則埋在心裏不表露出來,足見嫉妒心是很難控製的,因為嫉妒心不是物質界有形的東西。要嫉妒別人,不如自己先自救,如何是自救呢?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短缺處,若短缺處修得圓滿後,與對方平等無有高下,此時此刻,你想生嫉妒心都很難,因為你已經把自己短缺修滿了,該有的一切具足,內心嫉妒之病已痊愈了,這是徹底消除嫉妒心的不二法門。巴爾紮克說過:“嫉妒者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也有人把嫉妒比作“雙刃劍”,既可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