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個人的鄰居要在客廳裏釘一幅畫,請他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釘釘子,他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上麵。”那人遵循鄰居的意見,讓他幫著去找木塊。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他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兒大,最好能鋸掉點兒。”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他說,“得磨一磨。”他家有一把銼刀,銼刀拿來了,他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他又去一個灌木叢裏尋找小樹做把柄。要砍小樹時,他又發現那把生滿老鏽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他又找來磨刀石,可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他又去找木匠,說木匠家有一現成的。然而,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回來。當然了,那幅畫還是被他的鄰居一邊一個釘子把它釘在了牆上。下午再見到他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五交化商店裏往外抬一台笨重的電鋸。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種不走回來的人。他們認為要做好這一件事,必須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須得去做更前麵的事。他們逆流而上,尋根探底,直至把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幹二淨。這種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樣子,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起初,個別人也許知道,然而一旦忙開了,還真的不知道忙什麼了。
親戚之間更要講誠信
行為表現
每個人都會有親屬、朋友,當親屬朋友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作為親屬朋友的一方總會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方式最多的可能就是借錢了。但有時這樣情況反倒給幫忙者增加了負擔。
生活案例
劉女士是一家地產中介公司的副總經理,結婚已經七年,生活算是小康水平,夫妻關係也不錯。但是前段時間,他們卻開始爭吵了。
原因是劉女士的妹妹要在城裏買套房子,想向劉女士夫婦借五萬元錢,說定一年之後還上。劉女士想是自己的親妹妹借錢,當時就沒和老公商量,在電話裏麵答應了,老公知道後隻是不高興,也沒說什麼。誰想到,一年以後妹妹家卻沒提還錢的事情,而這時劉女士的老公又準備用這些錢投資一個項目,劉女士可是夾在中間,左右為難,那邊不好意思催妹妹,這邊還得受老公的抱怨,說她擅做主張,沒有尊重他的意見。
有一次劉女士急了,和老公吵了一架,但自爭吵後,矛盾一直不斷,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有時候她把他的衣服丟到洗衣機裏麵,忘記了掏出口袋裏麵的東西,便會引來一頓口角。現在一遇到爭吵,老公就會和她對峙,至少有兩天時間,老公不說一句話,或者,幹脆就不回家了。長時間處於這樣一種狀態,真是讓她痛苦,兩人的感情消磨得也差不多了,在這樣的日子中,劉女士自己的情緒也越來越不穩定。
心理診治
如果是借錢,數量較大時,一定要形成借條或者借款協議。沒有形成借條主要的風險是,當借錢的不認賬時,錢就很難收回,因為沒有借條,基本上是沒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借錢事實存在。出借人在把錢借給親屬、朋友時,考慮到特殊關係,出於情麵不好要求別人寫借條。附著時間推移,親情、友情也有可能發生變化,導致借錢不認賬。沒有借條,時間長了,雙方也有可能在借錢的金額上出現分歧。因為時間長了,有可能一方記錯了,又特別是借了過後,不是一次性還錢的情況更容易出錯,出現這樣的事也會導致雙方很不愉快。
所以,當你借錢給別人時,最好形成借條,最好多注明兩句,要求還款時間,如果能約定利息也是可以的。人的一生不能離開錢,離開了就無法生存。古往今來,沒人算過,也無法算清,父母究竟應該支付多少錢養育子女才算合情合理。因此,向父母借錢是一筆糊塗賬。親兄弟明算賬,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是古訓。張口向親屬借錢,必須講禮儀誠信。向朋友借錢是互通有無,是情深意長。
向親屬借錢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親屬是最熟悉的人,向最熟識的人,最希望他們成功的人借錢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麵,向親屬借錢未如期償還,親戚的錢損失掉了,你會發現在下一個節日很難在飯桌上同他們一起吃飯,你會發現自己不知如何麵對他們。最好用文件證明你和家庭或者親戚借的錢或者他們投資的資金。這麼做可以避免在未償還時傷害你和親屬之間的感情,你無論是雇用一位律師還是僅從網上下載相關表格,你都需要詳細列出條款這樣才能讓親屬放心地把錢借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