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緩解來自親屬的壓力(1)(1 / 3)

由於親屬在群體中有血緣關係的維係,使許多人認為多一門親戚,有利於生活等各個方麵的互助。然而,人際交往涉及到感情、經濟、時間等問題,每個家庭的生活方式不同,每個人的觀念和性格不同,態度親疏,用錢鬆緊,時間多少等方麵都有明顯不同。親戚的確有時會帶來方便,但是親戚帶來的麻煩處理起來也更加棘手。

佳節到來送禮成難題

行為表現

中國是禮儀之邦,崇尚禮尚往來、歲末年初,聖誕、元旦、情人節、春節、元宵等各種中外節日接踵而來,人們在走親訪友的時候總會帶上這樣那樣的禮品,伴隨而來的將是送禮的高峰期。在人們約定送禮習俗不得不去做的同時,多數人卻又叫苦不堪,煩惱不已:送禮送得自己經濟緊張;送禮如果送得不合適,又要讓人說閑話;不送又怕得罪人,日後有麻煩。

生活案例

小李是某公司的一個職員,接近年關他卻變得煩躁不安、悶悶不樂,動不動就發脾氣,晚上難以入睡,白天頭昏腦漲,上班無精打采,注意力不能集中,險些工作出現差錯,有時還會突然一下心慌手,心出汗,他很為自己的狀態緊張。

原來小李前不久談了個女朋友,關係發展的還算順利,女朋友希望小李春節陪她一起回外地的家,他當然願意欣然從命,但想想聖誕、元旦、情人節、春節、元宵等各種節日接踵而來需要準備大筆的送禮費用,他就開始緊張不安:逢年過節自己的父母要孝敬;姐姐的孩子的壓歲錢不能少;自己的頂頭上司要表示表示;一些親戚朋友不能不拜訪;同事小王結婚的喜酒不能不喝;初次去見未來的嶽父、嶽母,這“見麵禮”絕不能太寒酸;情人節還要給女友送花買禮物、吃飯等這一切全都需要錢,哪一項對自己都很重要,不僅不能省略,而且禮品要“體麵”。但小李才工作兩年,單位效益一般,收入不算高,光想想這些支出就頭皮發麻,坐臥不安,怎麼也靜不下心來。

心理診治

過節要不要送禮?選擇怎樣的禮品?如何送出?會不會因禮物太便宜而失禮?如何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等一係列與節日送禮有關的問題在節日前夕開始集中困擾著人們,由此引發對這些節日的恐懼和送禮的煩惱,表現為緊張不安或情緒低落、頭痛眩暈、注意力難集中、易激動、心煩、失眠多夢、食欲不振等多種症狀,即“送禮焦慮綜合症”。小李的表現就是節前“送禮焦慮綜合症”造成的一種心理失調。

內心衝突是造成小李“送禮焦慮綜合症”的主要心理原因。我們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裏,隨時都會麵對各種互相排斥的事物,心理作為現實的反映,便會把它們引入我們的腦海裏,在內心形成衝突,以致讓我們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無法選擇。當一個人處於此種境遇時,就會體驗到苦惱和焦慮不安,這時,我們說他正體驗著壓力,這種持久的壓力會造成心理失調而出現一些情緒和行為不適。

1.選擇“權宜從眾”讓自己內心產生衝突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從眾心理是人們的普遍心理,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離不開群體。如果偏離群體,就會產生對“偏離”的恐懼而麵臨較大的群體壓力。為此,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實際上在努力不偏離群體而選擇“權宜從眾”。當今社會關係尤其複雜,人際關係的溝通和交流似乎已離不開“禮品往來”。禮物不僅作為感情的載體滿足單純情感上的需要,而在更大意義上可能是為了利益上的需要,於是許多人的時間和精力以及錢財有相當部分要花在送禮上,尤其到了一些重要的節日“紅包頻傳,禮包搶眼”已成為大眾約定俗成的習慣或追求。盡管很多時候互相之間送的禮物都是些沒有實用意義甚至是重複的廢物,但因為身邊大多數人都如此,自己當然不敢怠慢。但這種“權宜從眾”雖然是自願的“隨大流”,但往往是違背自己真實心願的,是迫於壓力而為之。對小李來說,自己收入有限,一係列的節日送禮要花不少錢,尤其女朋友那關“最難過”;有些禮自己並不想送,但又不能不送;有些禮不想送那麼貴重的,但又不得不為之。不情願還得硬著頭皮做違心的事情,內心的矛盾衝突也隨著送禮的計劃與籌備而產生了,就會出現認知失調,體驗到的就是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這就是小李出現一係列“送禮綜合症”的原因之一了。

2.因賦予過多的附加意義而引發內心衝突

禮物作為感情的載體,往往“禮輕情義重”隻是表達你的心意,硬給節日禮物賦予過多的附加意義,就可能讓你挖空心思而強自己所難,隻會引發內心衝突,造成心理壓力。如果把禮物作為維持同事、朋友及上級關係的唯一手段;以禮金的厚薄來權衡孝心和親情;以禮品的輕重來衡量戀人間感情的深厚,就會對“送禮”賦予過多過重的負擔,而客觀現實受多種因素製約,並不以你的意誌為轉移,禮品並不一定達到你的願望,並且可能期望值越高,自己對結果更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