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緩解來自朋友的壓力(3)(1 / 2)

(2)別對自己太絕對。對“失”看得太重,進而在思想上走極端。一次小小的挫折,不要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天生我材必有用”,隻要你堅持不懈,遲早會有成功的一天。

(3)別胡亂下結論。人生在發展,千萬別草率給自己下結論。別人說一句話,可能並不是衝你來的,你偏往他故意刺激你那裏想,當然覺得處處不盡人意。

(4)改變自責的習慣。什麼事做完以後都對自己挑剔一番、什麼事都後悔,當然在做事時就會畏畏縮縮,顧慮重重。

2.針對一些惡劣心境來逐一調節和克服

案例中主人公害怕與人交往,與同事關係不融洽。這是因為她不清楚人際交往的原則。人際交往有以下原則:

(1)互惠原則。如果交往的雙方能夠給對方帶來收益、酬償,就能增加相互間的吸引。追求獎賞、幸福,避免懲罰、痛苦是人的本性,已成為個性或團體潛意識或明確的社會行為動機。這種收益和報償包括知識、生理、心理、政治等需要的滿足。一般說來,如果人們預示出行為可能得到報償的趨向,就顯現出吸引力。估計得到報償的概率越大,吸引力就越大;收益與付出的比值越大,吸引力就越大;越接近預期的報償,吸引力就越大。這就告訴我們,要吸引朋友,就要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給他人帶來酬償。如真誠地喜歡、尊重、信任他人;對於他人的長處和成績由衷地給以讚揚和肯定;相互奉獻真誠的微笑等。隻有你以愛、以誠待人,才能使他人以愛、以誠而應。

(2)互容原則。就是要以寬容豁達的態度進行人際交往,要以將心比心的態度理解、體諒別人,要大事清楚、小事糊塗,對人寬,對己嚴。要寬容他人的個性不足。每個人先天遺傳素質不同和後天受到的影響不同,因而個性千差萬別。同時,每個人的個性又都有長處和缺陷,不能苛求他人十全十美。要善於容納不同的意見。人的眼界、耳界和認識能力都有限,自己的認識不可能就十分正確,要善於寬容他人的傷害和過錯。再善良的人包括我們自己,也有失足失口而傷害他人的時候,因此善於容忍、諒解他人是一種美德。

(3)自我袒露原則。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一個人把自己向別人敞開,就會獲得對方的好感。比如,自己有什麼困難或犯過什麼錯誤,如果能主動地告訴交往對象,就會使對方產生被信任、尊重之感,對方定會願意幫助你擺脫困境。

(4)策略原則。盡量少表示有損於他人的意見或態度,盡量多表示使他人受益的意見或態度。

(5)慷慨原則。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擴大自己付出的代價。

(6)讚揚原則。盡量多稱讚他人,切莫用語言來貶損他人。

(7)一致原則。盡量減少與他人的不一致,凡事應本著“求大同,存小異”,增加一致性。

(8)同情原則。盡量減少對他人的厭惡,盡量擴大對他人的同情。

3.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種極想排除或破壞別人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它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談起嫉妒,人們都認為它會造成“人才內耗”,對社會有巨大的破壞力。但是,也有人認為,如能把嫉妒心理轉化為競爭意識,它卻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事實上,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嫉妒心理。從某種意義上講,嫉妒是推動競爭的一種原動力。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正常人,都很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注意自己在團體中所處的地位。但過分地爭強好勝、排斥他人,就顯得心胸狹窄了。嫉妒心理的產生主要原因有三:個人強烈的欲望所致;攀比心理;品德低下的人會強化嫉妒心理。

在生活中,也確有少數道德品質惡劣的人,他們采取“我不行,你也休想”的處世態度,“槍打出頭鳥”,自己無所為,也不讓別人有所為,或看到別人的進步總有點不舒服,甚至製造謠言,有意中傷,極力破壞他人的名聲。在現實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被“嫉妒”困擾著,許多有進取心的人望而卻步,畏縮不前。如何化嫉妒為競爭,是當代社會人們生活中存在的一個熱點問題。現代人大都有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但你要想幹一番事業,必須從嫉妒圈裏衝出來,把嫉妒心理轉化為競爭意識。

學會從嫉妒中突圍。從嫉妒中突圍的戰術有三種:其一開闊胸懷,以大雅的態度為人處事;其二充實生活,用知識豐富自己;其三自我反省,從痛苦中覺醒,從觀念上轉化。把嫉妒心理轉化為競爭意識,實質就是把消極的心態轉化為積極的心態。而積極的心理狀態能使你獲得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它能幫助你走到競爭對手的前麵,能把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變成現實。對於那些具有積極心態的人來說,挫折或失敗會使他們登上更大成功的階梯,把中傷他人的精力用於提高自己的工作上,這是轉化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