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遠被封為北平王,負責鎮守河東地區。手下的諸多將領紛紛勸說他稱帝,以便號令四方,但劉知遠並未聽從。後來,他聽聞晉主被遷往北方,又聲稱要出兵井陘,將晉主迎回晉陽。於是,他命令指揮使史弘肇召集各路軍隊商議此事,並告知大家出兵的日期。
軍士們都說:“如今天下沒有真正的君主,能夠平定天下的,除了我們主公還能有誰呢?應當先確定君主的位號,然後再出兵。”一時間,眾軍高呼不止。劉知遠卻說道:“契丹的勢力還很強大,我們的軍威尚未完全樹立起來。當前應當建功立業,恢複晉室的統治,迎接新的君主。你們這些士卒又怎會知曉天命究竟歸誰呢?”
郭威與都押衙楊邠進帳勸說劉知遠:“這是上天的旨意啊,大王如果不趁著這個機會奪取中原,一旦人心發生改變,就會反而被他人所控製了!”劉知遠聽後,覺得他們說得有理,便聽從了這個建議。
當時,契丹主派遣將領劉願擔任保義節度副使。陝州的百姓深受劉願暴虐統治之苦,都頭王晏與指揮使趙暉、侯章商議道:“劉公的威名和德行遠揚四方,我們要是殺掉劉願,獻出陝城歸附劉公,成為天下響應的表率,獲取富貴簡直易如反掌!”趙暉等人都覺得這個計策非常妙,認為應該盡快行動。
於是,王晏、趙暉、侯章等人手持利刃,徑直闖入帥府,合力斬殺了劉願,然後獻出陝城,歸降了劉知遠。劉知遠便在晉陽稱帝,之後又將都城遷往大梁。許多藩鎮紛紛歸降,他定國號為漢,改年號為乾佑,自己也改名為劉杲。
劉知遠封楊邠為同平章事,封郭威為鄴都留守。郭威臨行前,對劉知遠說:“陛下要親近忠誠正直的人,疏遠奸邪小人,對於善惡的判斷,一定要明察秋毫。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都是先帝的舊臣,希望陛下能夠推心置腹,重用他們。至於邊疆的戰事,臣願意竭盡全力,報答陛下的信任。”劉知遠聽後,神情嚴肅地向他表示感謝。
郭威到達鄴都後,看到河北地區的百姓生活困苦,便下令讓邊將們謹慎守衛邊疆,加強巡邏警戒,嚴禁侵犯掠奪百姓。一旦契丹入侵,就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來應對。
劉知遠在位僅僅兩年,突然患上重病,在正寢中駕崩。群臣為他發喪舉哀,隨後迎接並擁立太子劉承佑即位,史稱隱帝。劉承佑當時年僅十八歲,即位後,追諡劉知遠為高帝,尊奉母親李氏為皇太後,並將高祖劉知遠安葬在睿陵。
隱帝即位後,日益驕橫放縱,國家政事並非由他自己做主。當時,樞密副使楊邠掌管機要政務,郭威負責軍事征伐,史弘肇與宿衛王章掌管國家的財賦。
楊邠生性忠誠正直,家中從沒有私自請托之人,雖然他不拒絕四方送來的饋贈,但一旦有多餘的財物,就會獻給朝廷。史弘肇負責督察京城治安,使得京城道不拾遺。王章善於搜刮各種遺漏的財利,保證了朝廷的供給充足,國家大致安定。
史弘肇曾說:“治理天下必須依靠長槍大劍,要那些文官有什麼用?”王章反駁道:“如果沒有文官,國家的財賦從哪裏來?”從此,將相之間開始產生矛盾。
當時,隱帝身邊都是一些深受寵幸的人在掌權,太後的親戚也幹預朝政,楊邠等人多次對這些行為進行裁製和抑製。太後的弟弟李業想要謀取宣徽使的職位,但沒有得到,心中極為怨恨。他與閻晉卿、聶文進、郭允明、劉銖等人都深受隱帝寵幸,卻長期得不到升遷,心中都充滿了不滿,對執政的大臣們心懷怨恨。
隱帝守喪期滿後開始欣賞音樂,還豐厚地賞賜給伶人錦袍玉帶。史弘肇憤怒地說:“士卒們在邊疆艱苦作戰,立下了汗馬功勞,都還沒有得到如此豐厚的賞賜,你們這些人有什麼功勞,竟敢得到這些?”隨即下令將賞賜全部奪回。
隨著年齡的增長,隱帝越來越厭惡被大臣們所控製。有一天,楊邠與史弘肇在殿前議事時說:“陛下您隻需保持沉默,不要說話,所有的事情我們自會公正處理,一定符合道理,哪裏需要陛下費心呢?”隱帝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感到憂悶不已,心中的怨恨也日益加深。
於是,隱帝身邊的人一起在他麵前進讒言說:“楊邠等人執法獨斷專行,肆意妄為,終究會引發叛亂。”隱帝聽信了這些話,便與李業、聶文進、匡讚、郭允明等人謀劃誅殺楊邠等人。隱帝將此事奏明太後,太後說:“這件事怎麼能輕易發動呢?應該再與宰相共同商議。”李業說:“先帝曾經說過,朝廷大事不能與書生商議,就怕他們怯懦膽小,誤了大事。”太後堅持認為不可以這樣做。隱帝憤怒地說:“國家大事,不是你們這些後宮之人應該知道的。”說完,便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