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鄭畋大戰朱全忠(1 / 2)

鄭畋見到朱溫,心中怒火中燒,大聲罵道:“你這個反賊!趕快早早退兵,別在這裏自尋死路。”朱溫聽了,頓時怒從心頭起,手持長槍,催馬向前迎戰。兩匹馬快速奔到一起,兩人激烈交鋒,你來我往,大戰了一百多個回合,竟然難分勝負。不知不覺,太陽漸漸西沉,雙方軍營中都響起了鳴金收兵的聲音,兩匹馬這才並排往回走。

鄭畋回到營中去見僖宗皇帝,他信心滿滿地說道:“陛下,臣與那朱溫大戰了一百多個回合,始終沒能分出勝負,不過明日臣必定將他擒獲。”僖宗皇帝點了點頭,說道:“你先好好休息,明日再做商議。”

再說朱溫回到營寨內,心中的恨意仍未消散,他帶著幾分酒意,大聲說道:“明日我一定要將僖宗擒獲,獻給我主黃巢。”話還沒說完,就看見屏風後麵走出一位佳人,她快步走到朱溫麵前,輕聲說此事不可。朱溫定睛一看,原來是玉鑾英。朱溫問道:“你有什麼話要說?”玉鑾英說道:“僖宗是我的兄長,如今天下已經被你們奪去,為什麼一定要擒獲他呢?”朱溫不屑地說:“你不過是個女流之輩,能有什麼見識!僖宗不過是個剛剛建立基業的昏君,而我們大齊的黃巢才是真命天子。自古以來,無德的君主就應該把天下讓給有德之人。如果斬草不除根,日後必定會留下禍患。”

玉鑾英聽了,認真地反駁道:“你說得不對!唐朝的天下,子孫相傳已經十七代了,怎麼能說是草創的呢?而黃巢不過是一介匹夫,從強盜起家,怎麼能稱為真主呢?難道你沒聽過古人說的‘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嗎?你如果能夠改邪歸正,放棄追隨黃巢,轉而扶持唐朝,這才是長久之計啊。將軍,請你仔細考慮一下!”朱溫聽了玉鑾英的話,沉思了半晌,臉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高興地說:“你說得很對,我已經下定決心了。”於是他吩咐手下的人收拾好降旗,準備向唐朝投降。

第二天,鄭畋又來到陣前挑戰。隻見朱溫穿著樸素的軍裝,身上沒有攜帶任何兵器,手中拿著一麵降旗,大聲喊道:“唐將不要放箭,我是來向唐朝投降的。”鄭畋看到這一幕,說道:“既然如此,我就帶你去見陛下。”鄭畋將這件事上奏給僖宗皇帝,僖宗皇帝有些猶豫地說:“這個人終究是個盜賊,怎麼能接納他呢?”田令孜在一旁勸說道:“陛下,如今正是用人之際,既然他帶著士兵來投降,我們不能不接納。”僖宗皇帝聽了,隻好聽從了田令孜的建議,於是宣召朱溫到宮殿之下。

朱溫來到殿中,拜叩行禮完畢。僖宗皇帝看到朱溫長相古怪,心中不禁有些害怕,問道:“你是什麼人?”朱溫回答道:“臣是黃巢的部將,姓朱名溫,奉黃巢的命令來追擊陛下,實在是罪該萬死。但臣如今不敢違背天命,特地前來願意充當先鋒,與陛下一同攻破黃巢的軍隊。”僖宗皇帝說:“如果真能這樣,那可是社稷和百姓的福氣啊。”朱溫又上奏道:“陛下,近日臣在清掃宮殿的時候,看到您的妹妹玉鑾英想要投井自盡,是臣將她救了下來,現在她在臣的營中,請陛下明鑒。”

僖宗皇帝聽了朱溫的奏報,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臉上露出羞愧的神色。田令孜見狀,說道:“此人有這麼大的功勞,應該將禦妹許配給他為妻,陛下還有什麼可遲疑的呢?”僖宗皇帝隻好勉強同意了,於是封朱溫為汴梁節度使,還賜給他一條玉帶。當時僖宗皇帝嫌棄朱溫容貌醜陋,名字也不好聽,因此賜他名為全忠,讓他用“溫”字來改。朱溫心中暗自高興,他明白“全忠”兩字拆開就是“人王中心”四個字,覺得這是個好兆頭,於是叩頭謝恩後離開了。朱溫帶著人馬前往汴梁去了。

鄭畋護送著僖宗皇帝進入西祁州,當天僖宗皇帝就登上了大殿,將年號改為中和元年。群臣朝拜慶賀完畢後,僖宗皇帝突然仰頭大哭起來。鄭畋見狀,趕忙跪下問道:“陛下,今日我們順利入城登殿,而且一路平安,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啊,您為什麼要大哭呢?”僖宗皇帝悲傷地說:“朕是在哭高祖皇帝啊!”鄭畋又問:“高祖皇帝已經去世很久了,陛下為什麼要為他哭泣呢?”

僖宗皇帝歎了口氣,說道:“朕想到高祖和太宗皇帝,他們東征西討,南征北伐,曆經無數苦戰,才統一了天下,這江山傳到朕這裏已經十七代了。如今卻被黃巢這個賊子侵犯,社稷危在旦夕,朕有什麼臉麵去見高祖皇帝於地下呢?”說完又痛哭起來。鄭畋勸慰道:“陛下,失去天下,這是天運循環的結果。最近西祁州街市上流傳著一首童謠:‘庚子年來日月枯,唐朝天下有如無。山中果木重重結,巢就鴉飛犯帝都。世上逆流三尺血,蜀中兩見駐鑾輿。若要太平無士馬,除是陰山碧眼鶘。’從這首童謠來看,正應了天運的變化。‘庚子年來日月枯’,陛下您在乾符元年即位,到乾符二年是庚子年,您又改為廣明元年,‘明’字就是‘日月’,今年失去天下,豈不是‘日月枯’了嗎?‘唐朝天下有如無’,現在黃巢稱帝,不知道唐朝還能不能中興,這不就是‘有如無’嗎?‘山中果木重重結’,‘果’字的字頭有‘三絲’,合起來就是‘巢’字,這不就是‘重重結’嗎?‘巢就鴉飛犯帝都’,如今黃巢進入長安奪取了帝位,不就是‘犯帝都’嗎?‘世上逆流三尺血’,自從黃巢作亂以來,順從他的就能生存,反抗他的就會死亡,他縱容士兵屠殺,流血成河,這不就是‘三尺血’嗎?‘蜀中兩見駐鑾輿’,以前安祿山叛亂,明皇曾在蜀中避難;如今黃巢的軍隊逼迫陛下,陛下也在蜀中避難,這不就是‘蜀中兩見駐鑾輿’嗎?最後這兩句,‘若要太平無士馬,除是陰山碧眼鶘’,‘碧眼鶘’指的就是李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