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宋代待詔孫甫所著的《史記》記載,在子醜之時,乾坤初判,到了寅時,人類誕生。聖明的君主開啟了最為清明的治理局麵,賢能的宰相致力於讓百姓生活煥然一新。在三王的時代,人們崇尚道德,五帝的時期,全部施行仁愛之政。唐堯和虞舜的時代,百姓富足,萬物繁茂,而商湯和周武王則放逐了那些冥頑不靈的人。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依據魯國的曆史編寫《春秋》,然而他所倡導的大道卻難以推行。當時道德衰敗,征伐之事頻繁,社會風氣澆薄,亂世與治世交替循環。圖謀稱王的人很少見,而崇尚霸道的人卻紛紛爭鬥,橫行於世。秦國逐漸強大,吞並了六國。在漢代,傑出的人物令人羨慕的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西漢和東漢共曆經二百四十年,之後天下又呈現出了曹魏、蜀漢、孫吳三分的局麵。
五代時期,各個政權相互交替並存,君臣之間不斷地相互爭鬥,局勢混亂。有一個時期,征戰頻繁爆發,藩鎮勢力崛起,甚至控製了朝廷。到了世祖的時候,天下得以太平治理,太宗又興起了義兵。周邊的遼夷等少數民族都紛紛臣服,那些曾經心懷不軌、怙惡不悛的人也都稱臣納貢。然而,後來胡虜入侵中原,朝廷內部也開啟了禍端。安祿山剛剛被掃除,黃巢的賊寇又開始侵擾。不過上天的意誌是要鏟除奸邪暴虐之人,世事的好壞、興衰本來就是相互循環的。那些詩歌和傳記詳細地記載了這些曆史遺跡,讓後人能夠清晰地了解。
對這些曆史感慨之餘,又用律詩來賦詩一首: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都崇尚道德,自從到了春秋時期,國家的治理就不再興盛。戰亂頻繁,都是毫無正義可言的戰爭,各方勢力紛紛為了謀取利益,相互欺詐、相互攻伐。漢代去除了秦朝的暴虐統治,這是順應天命。唐代統一了華夏和周邊少數民族,有著混雜的霸業之功。如果沒有安祿山引發的禍亂先兆,黃巢又怎麼敢擾亂唐僖宗時期的天下呢?
在這之後,單單說一說隋煬帝開鑿汴河這件事。當時天下群雄紛紛崛起,有六十四處地方的勢力如同煙塵般紛紛反叛,其中有十八處勢力擅自更改年號。這些勢力分別是:遼東的李密,江南的蕭銑,幽州的劉隆真,明州的竇建德,河州的梁師都,饒州的林士弘,源州的李軌,湖州的沈法興,兗州的徐圓朗,楚州的朱燦,登州的李子通,濟州的輔公佑,山後的劉武周,建州的劉黑闥,西城的韓世充,揚州的宇文化及,蘭州的薛舉。
當時這十八處反叛的勢力,最終都被唐太宗一一掃滅,天下重新統一,建立國號為大唐。大唐的皇帝依次有: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