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家長會上的發言(2 / 2)

適時的幫助孩子。學習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特別是在沒有入門,沒有感到學習的快樂的時候,孩子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家長及時的發現並適當的、不經意地“扶一把”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家孩子學拚音的時候,一家人就陪他玩拚音卡片;學組詞、成語的時候,我們就陪兒子玩詞語、成語接龍的遊戲;到小學三年級要開始寫作文了,我們就一起出去秋遊,大家一起(包括兒子自己)用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景物,回家再叫兒子把它寫下來。當然對於英語,數學、以至於目前的古文練習也是一樣的。這樣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覺得學習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無趣、那樣難!就其動機來說,還是顯得有點功利的。但現在這個時代,不讓孩子多讀點書也不行啊。台灣著名教授龍應台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選擇的權利。可以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有意義,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快樂。”這也是目前我們經常與兒子探討的問題,我們學習並不是要和別人比成績、比名次,而是要在乎學到了些什麼,對以後的人生之路有所幫助。

三、家長應學會欣賞與等待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懂得欣賞他的與眾不同,他的獨特之處。有的孩子可能非常擅長體育、有的非常喜歡美術、還有的可能非常愛好文學(比如現在都在自己試著寫小說那種孩子),按照他擅長的、感興趣的去發展,沒有必要逼迫他必須去搞好家長想要的學習,唯成績論英雄。雄鷹能在藍天上飛翔,但它絕對不是遊泳高手,你非得叫它去遊泳,那它隻會淹死。家長應及時發現孩子的長處、閃光點、懂得欣賞他,給予他最大的幫助,協助他建立自信!做好了一件事,孩子就有信心去做好另一件事,何愁學習成績不能提高呢?

學會等待,孩子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成長是有時間性的,隻有經曆過才能真正的明白,成長是沒有辦法替代的,學會容忍孩子的不足。遇到任何事情,不能用我們生活了幾十年的經驗標準去衡量孩子的對與錯。細細回憶一下,我們當小孩的時候也一樣的調皮、上初中的時候也一樣的有青春的騷動,也同樣犯這樣或那樣的錯!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不同,沒有可比性,慢慢引導、引領他,維護他的自尊心!有時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會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家長唯一必須要做的是堅定的、無條件地支持孩子、愛孩子。

四、陪伴與共同成長

成長是不可逆的,錯過便不會再來。童年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能呆在家長身邊的日子其實很少,一旦長大離巢,回來的時間更是屈指可數。和孩子一起玩的遊戲,一起說的笑話,一起出門的遠行,一起吃火鍋的痛快淋漓……很多的體會是不可以用任何物質替代的。曾經在中央記錄頻道看到一個這樣的公益廣告:一個漂亮的小女孩拿著一張獎狀等她的爸爸回來、一聽到有汽車回來的聲音就叫著爸爸跑出去,一次、二次、三次……,結果夜深了爸爸還是沒有回來,小女孩握著獎狀終於睡著了,在睡夢中還在叫著“爸爸”。有時作為家長我們真的該思考一下,是賺更多的錢重要還是多陪陪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從孩子幼兒園到現在,我們家老公有不少的機會到更好的公司、擔任更好的職務,掙更多的錢,但最終都放棄了,為什麼呢?因為更高的職務、掙更多的錢,也麵臨更大的責任,將不可能每天都回家來陪老婆和兒子。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童年是不完整的,我們選擇了更多的時間來陪孩子。

與孩子一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在教育他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我常常和兒子說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我也好多的事不懂,在教育問題上我也挺茫然,所以我有很多的地方可能做得不夠好,感謝兒子的理解,支持。

由於時間倉促,沒怎麼準備,講得不當之處請大家原諒!謝謝大家!

致讀者:因《陪兒子一起走過的日子》定位為“長篇紀實文學”,以紀實為主,所有事情都是真實的,內容相對枯燥,不夠生動,請大家諒解。隻是希望此文能給所有閱讀的初、高中家長有所幫助!本人也想寫幾部像《花千骨》、《盜墓筆記》、《琅琊榜》這樣的生動、曲折、跌宕起伏、離奇的絕世佳作以供讀者品鑒。若有新作,一定在文中告知,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