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該是:物質運動所經空間的極小段時間內,物質似動非動,在空間裏仿佛凝在其中,像是電影膠片的一格以內,自其變者而觀之,則該影曾不能以一瞬,所以,影子不徙不移,飛鳥的影子是不動的。其實,這種進一步解釋還是不足的。真正“景不徙”“景不移”的極致,似乎該是和英國喬治·巴克萊(George Berkeley)主教那種“存在即知覺”(esse set percipi)的理論相反的發展,而是“知覺即存在”。——當你知覺到影子在那兒並沒移走,影子就正存在那兒而沒移走。在喬治·巴克萊前兩百年,中國的王陽明有“物不在心外”之說,就先喬治·巴克萊申明此義,其實,更唯心的說法乃是“物在心內”,正因為影子在你心裏、知覺裏,所以影子永遠存在。——縱使事實上已不存在,但在你心裏、知覺裏,卻依然存在。胡適曾就《墨子》等的“景不徙”理論,發為豔詩三章。三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