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相傳她是唐天後時廣州增城何姓女子,家住雲母溪二卜四五歲時遵夢中神人指點,食雲母粉身輕不死。一日遇鐵拐、采和,授以仙訣,遂能每日飛往山穀,采摘果子奉養母親。此後.經鐵拐李引度. 白日升仙。一說宋時永州有一何姓道姑。因善言渦福.頗具名聲.人稱何仙姑。有關何仙姑的故事,‘在《東遊記》中記載很少,但在口頭傳說中,汕姑卻頗顯活躍,尤其是她升仙的傳說.從南到北.說法不一,但是均保持了舊說中農家女子的形象‘她聰明、善良、機敏、潑辣,對窮苦大眾充滿同情之心.愛憎分明。見於本書的《何三姑升仙》、《傅荷姑娘的金剪》、《何仙姑的半大腳》,群仙故事中的《湘繡八仙圖》、《牙子三塊板》等作品、都突出地表現了這位女仙家的風采。

韓湘子,字清夫.據《東遊記》載,他是韓愈之族侄,生有仙骨,素性不凡,厭繁華喜恬淡,刻意修煉,潛心奇術。一次他聚土成堆,即刻開碧花一朵,現出“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兩行金字。韓愈大為驚異。《青瑣高議》又說他以法術點化韓愈。愈被貶官潮陽,途中遇雪,湘子冒雪前來,與叔宿於藍關釋舍,提到花上的詩句。辭去時,又告愈未來之事,後皆應驗。據史籍記載,韓愈有侄孫韓湘,十二郎(老成)之子,曾官大理叢。韓愈被貶潮陽,至藍關時湘以詩相贈,有“雲橫秦嶺”之句,傳說中韓湘子得道成仙之事,當由此附會而來。

民間傳說中的韓湘子,多為窮書生形象,他的個性與舊籍中所述的“喜恬淡清幽,唯刻意修煉之法”有較大出入。相傳他與叔爺斡旋,為鄉親們爭回田地(《韓湘子借地》);為解除漁民的疾苦,與渤海龍王鬥智,巧妙借地(《跟龍王借地》);以及他戲弄窮奢極侈不顧百姓死活的皇帝;煞豪門顯貴的威風,使百姓稱快等一係列傳說。都將他置身於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之中,從而使這位仙家不那麼孤芳清高,顯得有血有肉。

曹國舅是出處最晚的一位仙家。據《東遊記》載,他名友,是宋曹太後之弟。因其弟曹二仗勢作惡,不思悔改,他恐受牽累,遂散財濟貧,辭親別友,隻身入山修道。後遇鍾離、洞賓引入仙班。有關曹國舅的傳說,舊籍中多以八仙成員之一,在群仙故事中出現,如《八仙求文老子》、《八仙蟠桃大會》、《八仙東遊過海》等,他的個性特色亦不很突出。在民間口頭傳說中,則流傳著許多與“國舅”身份有關的傳說,如手持皇帝姐夫的禦賜金牌,去求仙學道的《呂仙化度曹國舅》,當朝國舅四兄弟倚官仗勢,行凶作惡,大國舅悔悟修行的《曹國舅悔罪升仙》;國舅得道後,回京城巧治財主惡霸,幫助貧窮的《曹國舅製服終善人》和《曹國舅嚼草根》等。在這些作品中,他的氣質風度、言談舉止都與國舅的身份相符,雖說數量不算太多,但在整個八仙傳說中,具有獨特的人物個性。

縱觀八仙傳說故事,它的流傳範圍主要在湖北、湖南、山西、山東、河北、河南、浙江、江蘇、陝西、遼寧、廣東、福建、江西、四川、雲南等地。也就是說,凡是被道教浸透過的地方,都有八仙傳說在民間口碑流傳。從現存的普查資料來看,八仙的人物形象、出處基本保持了舊籍的說法,與道教的說法也基本吻合。但是,許多故事經過漫長年代的發展、衍化,不斷地從口頭到書麵,然後又回到口頭的循環往複,使得每一個八仙人物傳說都經曆了民間故事講述家和文人作家的集體創作和反複加工、潤飾,較為充分地反映出了各個不同曆史時期的政治、文化、民俗背景和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所以說.外仙傳說故事雖得助於封建帝王對道教的推崇而迅速發展,卻沒有因為道教的衰微而隨波逐流,在民間口頭銷聲匿跡;八仙傳說故事雖始終貫穿了救苦救難、羽化升仙、善惡報應的道教思想,卻又逐漸擺脫了教規、教義的束縛,而更趨世俗化,更具真情實感。八位神仙從凡人修煉超度成仙,民間傳說又使他們返樸歸真,趨於人化,使他們接近市井、鄉村生活,關心人間冷暖。他們身上那些神仙的仙氣,已不是“凡人肉眼多不識得,彼此必待有緣者而始度之”的宗教神秘色彩,而是借助這些仙氣,來實現人民群眾的理想和願望,使它具有更多的浪漫色彩和幻想色彩,表現了人民群眾豐富的藝術創造能力。因此.八仙傳說故事同其它著名傳說一樣,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千百年來,人民口耳相傳,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