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鍾離,相傳他姓鍾離名權,字寂道,號和合子,又號正陽子,雲房先生。據《東遊記》載.鍾離權受鐵拐李點化,上山學道,下山後又飛劍斬虎,點金濟眾,最後與兄鍾離簡同日升天二度呂純陽而去。權嚐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所以稱其漢鍾離。他是京兆鹹陽(今屬陝西)人,元代封他為“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全真道尊他為“正陽祖師”,列為“北五祖之一”,現掌著群仙錄。.有關他的傳說在《東遊記》中記載很多,他的地位也頗為重要,大多敘述他是飛劍斬虎,破陣伐寇的一員勇將,但在其它舊籍中記載較少,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多。本書收入的數篇中,有除惡安良的義俠形象(《太姥娘娘點化鍾離權》),有憨實強壯的莊稼漢形象(《漢鍾離找水》),有料事如神的遊方道士形象(《漢鍾離測字》),不過,更多的是作為八仙成員,出現在群仙故事中。

呂洞賓,是八仙中名氣最大的一位仙家。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相傳為唐京兆(今屬陝西)人。又說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人。唐會昌中,他兩舉進士不第,浪跡江湖,遇鍾離權授以丹訣,時年六十四歲。呂洞賓曾隱居終南山修道.後遊曆各地. 自稱回道人。元代封他為性屯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通稱呂祖.全真道尊為“北五祖之一”。在山西茵城永樂宮的純陽殿內.有《純陽帝君仙遊顯化圖》,繪有呂洞賓降生到成仙度人的連環圖畫五十二幅。在全國各地供奉有呂祖的宮觀殿閣更是數不勝數。可見,呂洞賓在道教中的地位和影響。

呂洞賓的傳說,大概最早起於北宋嶽州一帶,以後的小說戲劇中寫他的故事也較多。由於口頭文學與書麵文學的相互作用。不斷發展,至今流傳在民間的呂洞賓傳說,數量最大,流布最廣。口頭傳說的呂洞賓與道教八仙中的呂洞賓形象較為吻合,多為文人或文人氣質的道士形象。講述他成仙之前和成仙之後仙家與仙家之間,仙家與凡人之間的故事,內容極為豐富,涉及的人物廣泛,反映的生活麵寬闊。在這些故事中,呂洞賓是一個風流瀟灑,正直善良且又疾惡如仇,俠腸義膽極富人情味的一位神仙。人民群眾在講述這位著名仙家時,不但表現他無所不能,無往不勝的一麵,同時也表現他輕薄自負,固執懦弱的一麵。如《呂純陽識老薑》、《呂仙剃頭》、《老貢生三勝呂洞賓》等,但在這些作品中.絲毫沒有貶低這位仙家的意味,而是使這一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充滿生活情趣,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群眾並沒有把他神化,而是逐步地把他從顯赫的道教地位上回歸到人間,注入更多的人情世故,讀來趣味橫生,十分惹人喜愛。

另外,傳說中的呂洞賓還被供奉為理發行業的祖師。在《剃頭祖師》中,朱元璋是個痢痢頭,登基當皇帝時,令人給他剃頭,但每剃一次要殺一人。呂洞賓見狀去給他剃頭,治好了他的癲瘡,勸誡他不要隨意殺人。因此朱元璋奉他為剃頭祖師。還有一些傳說,講述剃頭挑子一頭熱,挑子上的璧刀布,剃頭師傅會紮針治病等,都與呂洞賓有關。使得呂洞賓的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多彩,更加飽滿。

張果老,一作張果,唐代方士。他久隱中條山,常往來於汾晉之間,長生不老。有父老雲,自在兒童時見果老,他已言有數百餘歲。張果老常倒騎毛驢,日行數萬裏,休息時便將驢重疊之,其厚如紙,置放於巾箱中,乘坐時用水噴灑產又變成驢。武則天遣使召他出山,他即死去,後又在恒山出現。玄宗開元年間,明皇遣使召至京師,演出種種法術,授以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後乞歸恒州。關於張果老的傳說,最早見於《明皇雜錄》,在舊、新《唐書》、《太平廣記》等書中亦有記載。民間口頭傳說的張果老,多為樂觀、樸實的老農形象,無論表現他懲惡揚善,濟貧扶困的故事,還是他與仙班、天庭之間的故事都與農村生活關聯,樸素真切,散發出濃厚的泥土氣息。民間還傳說張果老是唱山歌的祖師,從他開始才有人唱山歌(《張歌郎唱山歌》)弓這位年紀最大的仙家,他的性格、特征各方麵都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

藍采和,傳說是天宮赤腳大仙脫胎降生。雖為人身,不昧本姓,因常衣破藍衫.墨本腰帶.一腳著靴,一腳跌露,每於城市乞錢.手持大拍板,乘醉踏歌,故而得名。他夏天衫內加絮,烈日下而不汗;冬天單衣玩雪,口鼻出氣如蒸,似狂非狂,周遊天下,隨口而歌,皆有仙意。後遇鐵拐,與之講道,一日醉飲酒樓,聞空中有笙簫之音.忽乘白鶴冉冉而去。有關藍采和的傳說,最早見於南唐沈汾《續仙傳》,此後無論戲劇小說、《東遊記》中,還是民間口頭流傳,均不多見,而多作為八仙成員之一,見於群仙故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