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8 記得那時遺憾,隻因不夠勇敢
勇敢點兒,少拿“經驗”當借口
1
學長要開公司,沒經驗。他請我和他舅舅吃飯,取經問道。
他舅舅吃飽喝足,撂下句特沒技術的話:“開吧!”
我和學長目瞪口呆。
“再過幾年,其實也不晚。隻怕到時候,你就不敢了。”他舅舅笑說。
“我想聽您的經驗之談。”學長懇求。
“有,但對你可能不受用。”
這次對話給我印象很深。他是個特別的長輩,沒頂著閱曆的帽子拯救眾生。
學長的公司開起來了,從賠本到回本到大賺,一波三折。他在某次年終總結大會上說:“懦弱者依賴經驗,勇敢者活成經驗。”
這是個過於勵誌的案例,講出來不足以服眾。
但我們身邊,從不乏被“經驗之談”束手束腳的人。他們信仰蹚過河的人,卻不問自己的身高。
2
二十四歲,我第一次幫朋友主持婚禮。她說:“來吧帥哥,提升我婚禮的顏值,我們一起冒險。”
我可沒半點兒經驗,況且她老公的爸爸是專業司儀。吃見麵餐,老爺子就開始試探我,問我對流程有什麼看法。
我說您等等,我拉肚子。
在廁所單間裏,我給結過婚的哥們兒打電話,問他婚禮主持要幹些啥。他說當時太興奮,除了親嘴兒全忘了。
麵紅耳赤回到飯桌,老爺子看穿我的底料,拍案授課。
“動情之處,一定要放《母親》,這個人就是娘,這個人就是媽,煽哭全場。”
我瞟了眼朋友,她眉心緊皺。我心裏有數,當晚跟新郎新娘製訂全新的流程。
婚禮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朋友感激涕零。
廁所巧遇老爺子,他揪著我的袖口暴跳如雷:“為什麼不放《母親》?”
我鞠躬致歉,暗自偷笑。
有時候,經驗是老的,事態是新的。你盲目聽信,畏畏縮縮地成了別人的傀儡,結果隻能是偽劣的複製品。
3
我見過許多故步自封的中年人,他們靠著經驗的大樹,把下屬培養成自己的信徒,而非開拓者。身負光環更怕失敗,所以退化成懦夫。
“想當年”三個字,不夠催眠一輩子。因循守舊,江山難留。
我更見過許多勤奮好學的青年人,他們追隨成功學和心靈雞湯,尋找通向寶藏的現成地圖。
成功是綜合的元素,而不是某條特定的路。
有人炒股發財,你就整天尋牛市;有人一脫成名,你就整天光屁股。
“經驗”,就這麼成了懶惰者的借口。喪失獨立的判斷力,前赴後繼參與低級博彩。想活成神話,卻成了笑話。
4
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人愛同一個人會有迥異的結局。即使是並肩走,也未必會愛上同一片風景。
有個家夥要去雲南旅行,找我要路線。
我說:“我也隻去過一次啊。”他說:“你沒去過我找你幹嗎?”
其實那次去,我完全隨性。哪個客棧順眼就住哪家,睡得不舒服第二天再換。早餐不好吃沒關係,還有兩頓呢,總能撞到個對胃口的。因為未知,所以驚喜滿滿。
朋友按我精心策劃的攻略吃飯住店,然後呢,抱怨這兒沒浴缸、那兒菜太鹹。
經驗往往是個體的,不是普適的,很難共享。
並非所有經驗都是無用,有人告訴你前方有懸崖,你還死命衝,那是傻缺。
但你可以探頭看看,也許那兒已經修了一座橋呢?
有人說你腿粗,約會別穿裙子,男人不喜歡,你就直接把褲子都脫了,那是傻缺。
但你可以試試,萬一你未來的老公,就喜歡肉乎乎的呢?
所以親愛的,別太熱愛經驗,它妨礙了你的美麗與勇敢。
人生多有岔路,你要願賭服輸
我曾惡毒地說,所有拖延症和選擇恐懼症都應該去死。尤其是後者,簡直遺患無窮。
可怕的是,選擇恐懼症不在少數。有次陪領導逛外貿店,他一手拎著一個背包,問我哪個好看。我立馬預感到災難來了,閉口不答,任他糾結到老板打瞌睡。最後,我說草綠色好。他說更喜歡土黃色。我說是,土黃色更好。他又說土黃色Loɡo太醜。
我們兩手空空地走出店門。
還有個同事,總在鐵板燒茄子和老幹媽燒茄子之間猶豫。他甚至會比較餐盤的大小,來確定吃哪個更無悔。
何必呢?糾結的原因就在於兩者不相上下,既然如此,選哪個都一樣。不差錢的話,都拿下就是了。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小題大做的取舍題目上,還耽誤別人的時間,你說欠不欠扁?
就像學生時代答卷子,不知填A還是B的唯一症結是你不會做這道題,不知道是得分還是扣分。你想賭一把聽天命,又不想認命。然而沒用,你左思右想,還得在交卷前蒙一個出來。
即便是所向披靡的學霸,也難免會遇到頭疼的選擇題。
大三那年,有個生猛彪悍的大四師姐拉我聊天。她撩起裙子坐在馬路牙子上,寬音大嗓地勸我考研,說這對於一個二等學校的畢業生來說,是唯一的出路。我不勝其煩,反駁了幾句,分析實踐能力、情商智商的重要性,證明學曆並非自我實現的獨木橋。她張著嘴巴聽完,喃喃自語道:“你說我是考還是不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