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以及E本身的工業設計理念,是李牧從數年後的iPd身上取得的靈感,整體領先現階段iPd好幾代,而且製作工藝都是師出同門,一點也不遜色於蘋果iPd。
而且,ang-E對P可以完美支持,比iPd對P的支持度要高很多,而且即便是用戶使用蘋果係統,也能夠得到很好的兼容支持。
至於生產成本,目前已經可以控製在蘋果同容量產品售價的%,據蘋果iPd的生產成本,占到終端售價的0%左右,這個數字包含了研發和生產成本,而剩下的65%中,一部分是淨利潤,大概應該占比在0%左右,剩下的,一部分是各種軟成本支出,包括各種稅收、包裝物流、經銷商利潤以及售後服務成本,除此之外,還有少許蘋果的品牌溢價。
現在的蘋果逼格還沒有真正打造出來,所以品牌溢價相對還低一些,如果到了iPhne時代,由於品牌溢價的提升,蘋果產品的生產物料成本在售價中的占比會更低,不過由於蘋果手機背後的技術含量以及軟件支撐力度遠大於iPd,所以到那個時候,蘋果在研發上軟性成本也在提升,但相對的,銷量越大,研發成本均攤的也就越厲害,籠統的,花一億元研發一款產品,賣掉一萬台,單台的研發成本均攤下來就是一萬元;但如果賣了一億台,單台的研發成本均攤下來不過隻是一元錢了。
總體看下來,ang-E的成本並不比蘋果低,甚至因為要承擔研發成本的緣故,成本比iPd還要高出一點,正常來看,這樣的產品比拚相比競爭對手來,是有軟肋的,但李牧最硬氣的一點是:他不需要靠ang-E賺錢。
也就是,李牧可以把蘋果原本留給他自己的15-0%淨利潤全部丟掉不要,這樣一來,立刻就能在價格上擁有碾壓對手的優勢,再加上李牧準備采用直銷的模式,在經銷商利潤上,又能夠壓下5-10個百分點,這樣一來,他至少能跟蘋果產品拉開0-5%的價格差。
拿沒有關稅的香港售價來比的話,剛剛上市不久的iPd-0GB版本,售價大概在4500港幣,如果ang-E同樣在香港開賣,李牧600就敢賣。
而且,更便宜的ang-E,還搭配了更好用的YYunes,又整合進了整個YY的社交生態以及推廣資源,這相比蘋果iunes+iPd的優勢要大得多得多。
軟件、硬件產品都已經定型,李牧便在會議上給核心管理層製定了一個戰略規劃:YYunes在兩之後正式麵向全球用戶發布,而ang-E的進入積極備貨階段,同時與世界各國的進出口貿易公司合作,盡快完成產品銷往世界各國的進出口相關流程,力爭在一到兩個月內,將產品銷往發達國家市場。
在李牧看來,牧野科技就算虧損上億美元,也要用ang-E把蘋果的營收支撐擊垮,如果iunes和iPd的組合雙雙GG,蘋果的發展軌跡至少滯後數年,而且極有可能落下殘疾的病根。
於是,為了跟好的達到目標,李牧在會議上臨時起意,對方旭東:“旭東,讓你的硬件團隊派人去趟德國,找森海賽爾以及拜亞動力這兩家專業生產耳機的企業,跟他們分別溝通聯名定製耳機的相關事宜。”
“聯名定製耳機?”方旭東驚訝的:“您的意思是ang和這兩家企業的聯名定製款耳機?”
“對。”李牧點了點頭,國內很多人對“聯名”的運作模式還不是太了解,但方旭東這種海外歸來的高端人才對“聯名”一定不陌生,西方品牌經常會有聯名合作,而且大都是跨界合作,比如時尚界的品牌和運動品牌聯名推出一款運動鞋,這樣的東西往往能夠實現1+1大於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