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19世紀和20世紀初英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略論(10)(2 / 2)

禁欲主義是對人性的戕害,但失去宗教倫理,人又會失去精神信仰和行為準則,耽於感官享樂。“人有肉體的欲求,但不能沉溺於肉欲中。人必須讓肉體的生活服從於精神的生活,讓感官知覺服從於理性靈魂”。人由肉體和精神構成,肉體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精神則追求崇高的理想,然而二者很難統一。在實際生活中,感性與理性,精神與肉體常常分離,使人陷入迷惘之中。實際上,精神和肉體缺一不可,精神離不開肉體,肉體必須服從精神,使它們達到完美的境界,是人類為之奮鬥的目標。保羅對靈與肉關係的探索,既是為破解人生難題所作的努力,也是在宗教道德與世俗生活之間尋找契合點。

保羅年少時,有著狂熱的宗教信仰,天天做禱告。神情專注地為米麗安讀《聖經》,隨著生活閱曆的增加,和米麗安的宗教觀點產生分歧。米麗安認為,凡事都得虔誠,上帝無所不能。保羅說:“上帝不了解事物,他自己就是事物。而且我敢說他不是充滿生氣的。”對上帝的超然存在和萬有能力表示懷疑。不同的宗教態度,產生不同的人生理念,米麗安對宗教教義深信不疑,保羅的信仰基礎動搖了,他們的宗教態度決定著各自的人生抉擇。

保羅對宗教信仰的懷疑,導致人格分裂,與母親的畸形感情,使他成為性愛的癡呆兒。和米麗安的戀愛主要停留在精神領域,即使有肉體的歡愛,也難以達到身心的愉悅。與克萊拉的戀情使他苦惱不已,自從有了第一次性愛後,克萊拉不斷提出肉體要求,他深感厭倦。實際上,在保羅身上也有清教主義的色彩,他指責米麗安是“修女”,但當米麗安要挽住他的胳膊,撫摸他時,他又痛苦不堪。“他會否認他渴望克萊拉或米麗安,或任何認識的女人。性欲是一種超然的東西,並不屬於一個女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寧願忍受獨身的痛苦,也決不願意讓別人受苦。保羅由於清教心理,以及性格的缺陷,使他無法正常去愛女人,因而難以得到靈肉統一的愛情。

保羅的宗教基礎動搖後,行為失去準則,人性中的善良與邪惡得到充分顯現。他曾和道斯打架,後來道斯得了傷寒病,不但主動探望,還送錢給他,兩個冤家,竟成了好朋友。在對待生病的母親時,人性善惡的矛盾性也顯露無遺。母親得了不治之症,但求生的欲望很強。母親病重時,他希望她快點死,為了達到目的,在牛奶中摻水,免得太營養,請求醫生用藥結束她的生命。他不想讓她活過聖誕節,把收藏的嗎啡丸研成粉末,放入她喝的牛奶中,騙她說是醫生開的新安眠藥。但母親死後,他的生活失去方向,情感無所寄托,陷入孤寂和無助之中。他想畫畫,可是什麼也畫不成,到俱樂部或酒吧去鬼混,又感到厭倦和無聊。絕望中想到米麗安,星期天晚上,他去教堂,被她的虔誠所感動。當她提出結婚時,他認為她不能分擔自己的憂愁,而是想找個救世主,他不願放棄自己的生活,拒絕了她。最後的希望失去後,他感到無限空虛,是繼續被母親牽引,還是尋找新的生活?經過艱苦選擇,他要擺脫母親的束縛,告別隻有精神或肉體的愛情,去尋找靈肉統一的生活,這是他走向新生的開始。

保羅對宗教信仰產生懷疑,但始終沒有拋棄宗教,隻是更加注重感性生活。他的情感被母親控製,又力圖突破它。母親在世時,曾背著她過性生活。母親死後,精神空虛,生活一度放蕩,這樣的生活並不令他滿意,他要尋找新的生活。他的處境正如美國學者弗·艾克斯·斯特倫所說:“如果隻有世俗世界才是唯一適於人類居住的世界,那人類就無希望了。幸而有另一個世界,即神聖王國為人們提供了救援與幸福,這個王國是永恒的、純潔的、至善的、超越的、神秘的和全能的。”他想把二者調和起來,構建靈肉和諧的新生活,這也是作者畢生為人類所構建的伊甸園式的生活。“勞倫斯要營造的伊甸園既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樂園,也是男人和女人高度和諧的樂園,靈肉合一的性和諧是其間的主旋律”。這是保羅追求的人生目標,也是作者為其提供的救贖之路。

保羅的宗教態度,表現了作者早年的宗教思想。勞倫斯生活在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母親隨時督促孩子做禱告。在學校要參加少年宗教組織,校外,經常去主日學校和教堂聽布道,在他的生活中,宗教活動占了很大比重。進入大學後,受叔本華現代哲學的影響,但並未拋棄宗教。作者的宗教態度必然影響人物對宗教的選擇,保羅早年對宗教的狂熱,成年後信仰動搖,但他始終未放棄宗教。保羅要在宗教道德與世俗生活,靈與肉之間找到契合點,使之達到完美統一,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作者的奮鬥目標。他們所作的努力,是在當代工業社會中,為人類尋找一條自我拯救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