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版圖·藍色國土
在北京世紀壇,中間主壇的麵積匠心獨具地用了960塊花崗岩拚對而成,用以象征我們的國家版圖,整個壇麵也恰好是960平方米,很藝術地代表了960萬平方公裏。而兩側的流水,則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與黃河。卻不見黃海、東海和南海的蹤影。毫無疑問,在我們國人的意識中早已缺失了海洋!但國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麼嚴重的問題。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商業運輸通過海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離海岸幾百英裏的地方,這顆星球有近四分之三被水覆蓋。”這是2007年美國《二十一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報告的扉頁上用大字印著的一句話。同樣用大字赫然寫著的還有“保護海權,美國的生存之道。”
事實也的確如此,美國這個“曆史還不如中國同仁堂藥店的曆史長” 的國家,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當起“老大”並竭力推廣西方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從一定意義上講依靠的就是海權。
這種曆史和現實的強烈反差,促使我們不得不回過頭審視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在海洋上的得失!
如果說海洋帶給我們驕傲的話,完全可以用一句很流行的話說,那已經是明朝那些事兒了。更可悲的是,就在鄭和七下西洋的曇花一現的輝煌之後,明宣宗一紙嚴厲的“禁海令”,讓約有千餘艘船艦的明帝國放棄了海權,徹底告別了大海。從此,開始了中國隻有陸權沒有海權的時代。
在本該一展宏圖的關鍵時刻,僅僅局限於陸地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觀念,改變了我們民族的曆史走向。不進則退,退則危亡,這一改變的災難性後果是把一部中國近代史變成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史。西方列強和日本人從海上打了進來,肆意燒殺搶掠,把泱泱中華變成了強盜的天堂。
當昨日的烽煙散盡之後,我們卻很少有像樣的反思。一句話,我們仍然沒有從古老的“禁海令”裏突圍出來,沒有從“疆域就是陸地領土”的簡單認識裏走出來!
即使在今天,如果隨便問國人我國的版圖有多大,人們的答案十有八九還是那“960萬平方公裏”。假使這樣的回答傳到我們駐守在南沙海域某個小島上的海軍士兵那裏,那些英雄的海防戰士又該作何感想呢?
他們一定會莊嚴地告訴人們:中國還有300多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
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它相當於我們現有陸地麵積的1/3。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就是說,如果把我們的陸地領土和海洋國土連在一起看的話,中國的版圖就不再是一隻雄雞那麼簡單了,而是立在亞歐大陸東部的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960萬平方公裏的陸地領土,是這把火炬的旺盛火苗。從渤海、黃海經台灣以東海域至南沙群島曾母暗沙,再上括到海南至北部灣,300多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是這把火炬的藍色托盤和手柄。
事實還遠非地理意義的遼闊這麼簡單,就拿南沙這片美麗而富饒的“藍色國土”來說吧,不僅資源豐富,被稱為“第二個波斯灣”,而且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衝,為東亞通往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必經的國際重要航道,在中國通往國外的39條航線中,有21條通過南沙群島海域,我國60%的外貿運輸從南沙經過。“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鄭和在600年前說過的話,至今聽來依然振聾發聵。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目前的中國領海上,波濤洶湧的豈止是海水!
2009年2月17日,菲律賓國會通過所謂“領海基線法”,擅自界定菲律賓自認的“專屬經濟海域”,宣稱對位於其西部海域的中國南沙群島和中沙群島中的黃岩島(菲稱“斯普拉特利群島” )擁有“主權”。
2009年3月5日,即將離任的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登陸“視察”中國南沙群島的彈丸礁(馬稱“拉央拉央島” ),首次以總理身份宣稱“彈丸礁主權歸馬來西亞”。
2009年3月8日,在中國領海南中國海海域,發生美國海軍監測船“無瑕”號與五艘中國船艇對峙事件。早在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國海軍EP-3偵察機在海南島東南海域上空進行偵察活動,中國出動兩架戰機對其進行跟蹤監視,但由於美機突然轉變航向,與其中一架中國戰機相撞,致使飛行員王偉犧牲。事隔8年,美軍再次為探查中國海軍在南海建立潛艇基地而侵權,事態同樣嚴重。
……
海域被分割,島礁被侵占,資源被掠奪,漁民被扣留,中國版圖上劃的海上傳統疆界“九段線”早已名存實亡。幾乎全部海洋鄰國均不同程度地對我海洋國土和權益提出了無理要求,涉及100多萬平方公裏的海域。尤其是在2009年的一開始,我國周邊形勢似乎進入了一個“多事之春”,中國領海主權再次麵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