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由此可以看出,這幾人中的馮師本,隻是個喜歡和宋令文、彭博通在一起廝混的大力士,而不是上麵那個寵辱不驚的男主角。這年頭,能通過軍功混得一官半職,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在沒有武舉的年代,大家也隻能從軍,從一名普通的士卒開始自己的奮鬥。宋令文和馮師本就是這群人裏頭的佼佼者,尤其是文武全才宋令文同誌。
宋令文力大有比(彭博通比他厲害),他的文采和書法在當時都是令人稱道的。宰相張懷瓘稱讚他:“令文有三絕,書、畫、力。尤於書備兼諸體,偏意在草,誌欲究能翰簡,翩翩甚得書之媚趣。”宋令文有三個孩子,長子宋之問,文學家;次子宋之遜,書法家;三子宋之悌,猛士。
一家父子四人,都在曆史中留下了重彩的一筆。
其餘也就這樣了,但諸位一定要知道長子宋之問,這個特愛文詞,為世人讚譽的文人。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宋之問進士及第,開始了他的仕途。
【給我個官兒吧】
科舉是封建時代最優秀的取士製度,但在隋唐,還都隻能是士族(隻要祖上有過當官的就可)參加,平民子弟沒有資格。考中者被安排當官,每年都要接受考核。朝廷召集官員進行銓選,也是為了提拔優秀人才,讓他們各顯其能。
銓選之法就是針對這樣的情況設計的。
書法、思想類,先進行考試,名曰“注”;語言、外形類,後進行,名曰“銓”。這兩類考完,先別忙著高興,縱然你帥你有才,也不一定能入圍,因為你的文章正在接受吏部侍郎的檢閱。你們被劃分成了幾類,當然,你不會知道你到底屬於哪個層次,你隻知道大堂之上,尚書省的宰相(仆射)都過來考你們了。
宰相各自都有主動權,他們會問你一些不著調的問題,譬如“我犯了錯,你會去皇帝那裏告我麼”,再譬如“你的座右銘是什麼”。不過請放心,人家不會問你你的墓誌銘是什麼,所以不必苦大仇深。
尚書對你很滿意,你就會被領到門下省,接受中書令、中書侍郎和中書舍人的考核。有人會偷偷用眼神告訴你,你比剛才那小夥子差多了。不過你不必氣餒,能走到這一步的人並不多,即便很差,也差不到哪裏去,弼馬溫一類的官職還是能留給你的。過了中書省這一關,你就可以去門下省報到了。
門下省的給事中負責把獲獎者的名字和籍貫念出來,譬如:
子虛州烏有縣縣尉公孫嫋嫋,字炊煙,父公孫策,考上下,思維棒,文筆差。
烏托邦象牙塔塔主上官大郎,字炊餅,父上官小,考中上,通法典,有口吃。
門下省的納言和黃門侍郎最後出現在你的眼前,你究竟合不合格,會由他們做出決斷。
這段時間,選官製度帶頭人主要有三位,其一名曰裴行儉,其二名曰李敬玄,其三名曰馬載一。
此三人,以裴行儉最為有名。
裴行儉因當長安令時舉著拳頭反對武則天,所以在這以前的幾年裏,他一直在邊疆搞建設,沒想到竟然建設得很好。西域部落因仰慕裴行儉美名而歸附的不在少數,李治終於發現,這個裴行儉,不該僅僅做一個六品的長史。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裴行儉榮任安西都護,掌管整個安西。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裴行儉被李治召回朝廷,擔任吏部侍郎,主持典選。“裴李”和“裴馬”,是天下賢人的福氣。曆史很快在裴行儉身上演繹了一場意外,我們先按下不說,拭目以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