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目前透過超音波篩檢查出胎兒構造異常者,約占所有胎兒器官疾病的60~80%。
大夫Talk
1、超音波篩檢隻是一種探測方法,以疾病來說它並非最終診斷憑據,就像它無法取代羊膜穿刺,診斷有無唐氏症或其他染色體異常。
2、檢查的敏感度及專一性都有其先天限製,準父母一定要知道:並非所有的胎兒問題均可透過超音波檢查出來。
第二大問題:為什麼大部份醫師建議在妊娠初、中、後期,各做一次超音波檢查?究竟要檢查什麼?
胎兒器官成長是進行中的事,每次的超音波檢查隻能判讀為:當下檢查時的結果,無法預知或保證下一刻的狀況,以下3次重點檢查,能更提早發現胎兒的異常狀況。
初期
建議周數:12周前後。
檢查重點:主要是觀察生命跡象(胎兒心髒),同時確認胎兒是否在媽咪子宮內著床(排除子宮外孕)。台灣有些女性在懷孕前,未曾求診過婦科,這類女性應同步檢查子宮、卵巢等生殖器官,若有不良狀況也需評估對妊娠的影響。
中期
建議周數:18~22周之間。
檢查重點:重點在於評估胎兒主要器官是否有重大異常,屬於孕期常規篩檢,通常進行的是健保給付的胎兒生長評估篩檢。若檢查結果醫師懷疑有問題,才會再與孕婦討論,是否進行其他檢查(例如羊膜穿刺或更進一步的高層次超音波檢查)。
後期
建議周數:34周之後、生產前。
檢查重點:視為生產準備。後期檢查的重點不一,要看每位孕媽咪的懷孕狀況,但通常都得評估羊水量、胎位、胎兒大小等。
數字Talk
據統計:人類懷孕有15%的流產機率(含先天、人為等因素),因此妊娠期間,媽咪要按部就班做產檢,並適度照顧自己及寶寶的安全與健康。
第三大問題:為什麼超音波有2D、3D、4D之分?孕媽咪如何選擇?
基本分為兩種名詞解釋,端看孕媽咪的需求。
圖解超音波懷孕初期(12~13周以前);陰道超音波懷孕中、後期;腹部超音波
1、傳統超音波
或稱一般超音波,俗稱2D,是所有超音波的基礎。一般想知道胎兒數目、大小、胎位、胎盤位置、羊水量、預產期估算,以及較明顯易見的大畸形,都可在此種超音波檢查中得知,是產科醫師掌握胎兒生長狀況的基礎。
2、高層次超音波
又稱立體超音波,3D、4D屬於此類。對於有特殊病史的產婦,或使用2D超音波檢查後有疑問者,則可進行此種超音波檢查。
3D:利用電腦影像處理,將每張相鄰並排的平麵影像,重新組合後加上光影變化,產生立體影像。簡單說就是將胎兒的形象從二度空間轉換成三度空間,立體成像。
4D:原理相同於3D,但更精進的將3D立體靜態影像,再轉換成類似錄影的動態畫麵,檢查時父母可即時看到子宮內胎兒的容貌及一舉一動,如果胎兒有外表的缺損,比較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