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三亞旅遊觀光,人們都要去“天涯海角”和“鹿回頭”看一看。這裏不但風光如詩如畫,而且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這就是著名的天涯海角,它地處海南島最南端,三亞市以西24千米,原名下馬嶺。
古時候,這裏屬於崖州。因地處交通閉塞的邊陲,與中原遠隔千山萬水,因此被視為“蠻荒之地”、“瘴癘之鄉”。“天涯在何處,生度鬼門關”一類的詩句,充分反映了古代人們對海南的畏懼心理。唐代之後,它一直被朝廷作為流放“叛臣逆子”的地方,可以稽考的有蘇軾、李綱、海瑞等數百人。這些被貶謫的官員,懷著沉重的心情,一路勞頓,跋涉而來,越走人煙越少,抵達古崖州這片海南島最南端的海岸邊時,放眼望去,大海茫茫蒼蒼一片,似乎真的走到了天之盡頭海之角了。這些滿懷失意和憤懣之人,在此景中,不免歎曰:這就是“天涯海角”了。
今天的天涯海角,早已不是什麼貶謫“犯人”之地。經過勤勞智慧的海南人民的開發建設,她已成為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
走進天涯海角,迎麵一座橢圓形的青灰色巨石,高達10米左右,周長約60米,猶如一座屏風,上麵鐫刻著“天涯”兩個大字,是清部雍正十一年(1733年)崖州知州程哲的題刻,石的背麵刻有郭沫若的題字“天涯海角遊覽區”。相距不遠的一石叢中,有一巨石上刻有“海角”二字,是清末文人所題。
嶺下的灘岸上是一片白沙,延伸人海,海水湛藍地向遠方伸去,與天相接,極目所見片片漁帆,點點白鷗讓你分不清是行於海,抑或行於天。這裏灣如虹,海水碧,浪似雪,景若畫,其中最為誘人的還是海邊那磊磊奇石。
“波青海麵闊,沙石磊石圓”。天涯海角的巨石千奇百怪,有的臥如息牛,有的豎似立柱,有的如狼、如虎、如屏,可臥可立,可坐可倚,石身大多被海浪衝刷得無棱無角,這是大海的傑作。而沙灘上,懸同欲飛的石塊,組成了一個奇景。其中有一塊錐形巨石上刻有“南天一柱”四個剛勁的大字,關於它,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在當地流傳。
很久以前,這一帶的海水常年波濤洶湧,潮水淹沒了田地,無法種植莊稼,人們隻好下海捕魚。但是在茫茫的大海上沒有任何標記,因此,人們常常迷失方向,一去不回。
,當地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終於感動了天上的兩個仙女。她們駕著祥雲來到這裏,揮舞衣袖,使天氣晴朗;立於波濤之上,洶湧的大海立刻風平浪靜。人們奔走相告,駕船來此,均能捕獲滿倉魚蝦,歡喜歸去。兩個仙女也高興萬分,天天到此,為人間造福。直到一天晚上,由於漁船太多,她們無法回去向王母娘娘請安。身居天庭的王母娘娘見每晚必來請安的兩個仙女今晚未來,便派巡天公查找她們。這位巡天公找遍了天庭的玉宇瓊樓,最後才在凡間的南海上找到。他勸兩位仙女回去,而她們又執意不肯。巡天公稟告王母娘娘後,又領人來抓她們。海上的漁民立即揮舞魚叉船槳,敲盆打桶,奮力與巡天公搏鬥,保護兩位仙女。他們趕跑了巡天公。王母娘娘聞訊大怒,下旨派雷公電母立即把兩個仙女提回問罪。
雷公電母一到南海,就噴電炸雷,興風作浪,強逼兩位仙女回去。可是,她們堅決不從,而且手挽手肩並肩地站在波濤上,宛若凜然不可侵犯的雙峰石。雷公大怒,一聲巨雷把雙峰石炸成兩塊,刹時間,石塊紛飛,巨石被炸飛起來,一塊落在附近,裂成三片;另一塊落到島的最南端的海上。
風浪平息後,人們駕船到來,再也看不見兩位善良仙女了,隻在她們站過的地方,看見一座礁岩。由於她們化石鎮浪,這片海域變成富饒的漁場。人們為了感激她們,把那座礁岩稱做“雙女石”。而落在島南天涯的那塊巨石,據說是其中一個仙女憤怒揮舞的手臂,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見的“南天一柱”。在1990年版貳元人民幣的背麵,印有“天涯海角”的圖景,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潮洶湧中的“南天一柱”。
天涯海角以這些石刻和壯麗的海景,成為海南島的一個風景勝地。金色的沙灘鑲嵌著白銀般的波濤,海浪一陣陣起伏湧來又退去,前麵是無邊無際的大海。置身天涯海角,觸景生情,遊人自然會有自己的感悟。
鹿回頭,被稱為仙境。它與一個愛情神話分不開,似乎成了愛情的象征。它位於三亞市區南5千米,為一個月牙形的海灣。在布滿珊瑚礁石的海灘上,有一座山嶺拔地而起,從東北向西南伸延,然後又折向西北,高達275米,雄偉峻峭,氣勢非凡。遠遠看去,很像一頭金鹿佇立在海邊,回過頭來觀望,所以就把這裏叫做“鹿回頭”。然而,“鹿回頭”之名的深人人心,因為民間流傳著這樣的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