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主要參考文獻(2)(1 / 3)

[35]李若.教師行動研究如何行動[N].中國教育報,2002(8)

[36]李亞東.試論我國教育評估中介機構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2(11)

[37]李曜明.教育因生態而改變——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局長周培植訪談錄[N].中國教育報(基礎教育版),2009-02-23

[38]劉寶存.校本管理探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1(1)

[39]劉秀江.教育行動研究:背景、理念與需要[J].教育探索,2003(1)

[40]劉堯.評價教師得摸準教師的生長點[J].中國教育報,2007(11)

[41]劉堯,傅寶英,中小學科研興校的基本目標[J].現代教育科學,2003(6):1-4

[42]盧立濤.淺析學校評價理論的發展曆程與趨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6)

[43]“名師工程”的建設與管理[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08(9)

[44]慕彥瑾.我國社會中介性教育評估組織的培育及發展研究——兼論我國社會中介性基礎教育評估組織的建立[D].西北師範大學,2005

[45]曲鐵華,李娟.教師教育製度創新探微[J].教育科學研究,2003(9)

[46]上海市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課題組.上海市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研究主報告[J].上海高教研究,1995(5):37-43

[47]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內涵與社會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8(3):1-6

[48]孫棉濤,康翠萍.教育機製理論的新詮釋[J].教育研究,2006(12)

[49]談鬆華.現代學校製度建設的若幹理論與實踐問題[J].人民教育,2005(6):2-5

[50]田芬.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研究[D].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51]王紅.論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的基本內涵及決定因素[J].教育與經濟,1999(2):15-16

[52]王際海,孟萬金,我國中小學科研興校綜述[J].當代教育科學,2006(3):51.

[53]王盛之.聚焦生態課堂踐行科學發展觀[J].教育生態研究,2008(1):60

[54]王鐵軍.學校特色和校本發展策略[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5

[55]王偉.教育集團——模式探索與道路選擇[J].民辦教育動態,2000(8)

[56]王毓珣.教育的科學發展必須注意的若幹經濟學理論問題[J].教育探索,2006(12):16-17.

[57]王元龍.論馬克思的資源配置理論[J].當代經濟研究,1995(2):1-7

[58]萬福.校本教師培訓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4

[59]萬榮根.論校本管理中教師角色的轉變[J].中國教育先鋒網,2007

[60]謝利民.我國半個世紀減負問題的曆史回溯與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2005(3)

[61]辛濤,李峰,李淩豔.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國際比較[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62]徐廣福,相效文.建構課程創新體係還給學生創造空間[J].人民教育,2000(08):56-57

[63]許麗英.教育資源配置理論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

[64]許烜.我國教師教育體製的缺陷及製度創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5(1):35-36.

[65]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背景進展及現狀[J].比較教育研究,2001(8):24-28.

[66]楊東平.高中階段的社會分層和教育機會獲得[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6):52-59

[67]楊軍.20年來我國教育督導理論與實踐的新探索[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68]楊啟亮.走進“田野”,課程研究理論化趨向的改造[J].山東教育科研,20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