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提升(7)(2 / 2)

2.教師角色的轉變

生態課堂不止呼喚學生主體角色的真正回歸,同樣呼喚教師主導角色的真正回歸。在生態課堂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有三點。

(1)由“老師”變成“導師”、“引導者”,教師成一名特殊的學生。沒有這個角色的轉變,主導因子就不可能為課堂的主體因子提供各種需要的、到位的、溫暖的服務。

(2)教師退居“後台”。生態課堂的活動主題和展示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活動更多地應該退居到“後台”。教師的根本任務是將過去教師自學備課的那一套教給學生,因為那本來就是一個學習者應該實踐和掌握的。

(3)由“主講”到“善喻”。老師不是“操手族”,也不是“無為而治”,應該做自己作為教師該做的事。教師應做到巧妙地引導而非牽著學生鼻子走。

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了學生權力的回歸和教師角色的轉變,生態課堂的建設就會成為可能,課堂這一特殊的生態場會在更大程度上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實現優質教育。

下城區江心島中學——教育要引領,而不要迎合

構建生態課堂,是江心島中學奉行的教育理念。陳鋒校長認為傳統的課堂就像一個暖房,學生過於依賴老師,不會思考,不善提問,如同“盆花”。

“花盆效應”削弱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僵化了學生的學習方法。生態的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知識的舞台,也不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電台,而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媒介。

有些老師平時高高在上,不注意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到要開公開課之前,就命令全班學生上公開課時人人都要舉手,誰不舉手課後就找誰麻煩,這就是典型的“蛙水”師生關係,需要時才想到要跳進“水”中,關鍵時刻才想到下達這樣的命令。“其實,師生之間應該是合作對話,平等信任,民主互尊的,應該變‘蛙水’關係為‘魚水’關係,魚永遠離不開水,水能給魚動力和靈感。”

為了讓“生態”的教學理念滲入到江心島中學的課堂,該校繼“溝通你我他信箱”之後,又開辟了“教師工作坊”,利用教師個人網頁的留言板,以網上聊天的形式,成為同學可信賴的夥伴;數學老師借用開心辭典、幸運52等綜藝節目方式,對重點概念進行層層鋪墊,激發學生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英語老師則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硬環境,根據課程的內容與形式的需要,采用分組形、馬蹄形、V字形、弧形、扇形、圓形等課桌排列方式,增加生生交往和師生互動,避免產生課堂死角,成功營造了魚水般的師生關係。

生態課堂的主陣地在課堂。“我們應該重建學科文化,為孩子搭建一個理想的課堂!在理想的課堂環境中學習,不愁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不去。

教師‘教’得有效,學生也‘學’有所獲。”作為積極實踐新課程改革的省特級教師,陳鋒校長認為,應該堅持學科文化追求,結合學科的特點,通過情感陶冶、藝術滲透、活動參與和融通生活,創設和優化學科文化情境,為學生搭建起理想的課堂生活,改變孩子被動、機械的學習方式,將孩子從枯燥、乏味的課堂中解放出來,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營造生態課堂的根本出路。

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也不是標準化生產的零件,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頭腦不是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一提抓教學質量,有的學校就把課堂搞得死氣沉沉,把學生逼得死去活來,這注定是死路一條!”

由此可見,該校在師生關係上力求合理的“民主”,努力為學生營造寬鬆、愉悅的氛圍。這種努力本身便是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一種充分尊重。

——轉引自浙江教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