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燈光就在前方(1 / 3)

那片“燈光”欺騙了他!

但是,同樣是那片“燈光”,給了他希望,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力量。燈光可以騙人,方向也可以騙人,但隻要不坐以待斃,懷抱著希望走下去,命運就會給你一個公道。

堅持到底

兩夥人在拔河。裁判員一聲哨響,立刻煙塵四起,喊聲震天。紅方黑方各把一頭,都使出了吃奶的勁。繩標一會兒移向紅方,一會又挪到黑方,圍觀的人發出陣陣驚呼!對陣的人都使勁後仰,有的甚至已經躺倒在地上,還有的人把鞋子都踩脫了,但他們仍在拚命地發力、呐喊!

雙方勢均力敵,一直僵持了將近5分鍾,繩標猛地移向紅方!比賽結束,紅方勝利了!

主持人讓勝方隊長談一下比賽的感受,那個人氣喘籲籲地說道:“告訴你實話,我以為最終失敗的會是我們。就在我們馬上要放棄的時候,對方卻突然挺不住了。哪怕對方再挺3秒鍾,最後奪冠的也會是他們!”主持人轉頭問黑方隊長:“你們還能再挺3秒鍾嗎?”“當然能挺,可我們以為這會是一場漫長的爭奪呢!”

其實,所謂拚爭,就是拚韌勁。實力相差懸殊,可以臥薪嚐膽,刻苦地練,一次次地拚,直到最後勝利;缺少機遇,可以在堅持中尋找機遇;放棄了,機遇來了也沒用了。堅持到底,就是在等待可能。結果可能會這樣,也可能會那樣。和機遇較勁,和命運較勁,和一切失敗的因素較勁,隻要不放棄,就有勝利的機會。所以,在感覺已經挺不住的時候,一定要捫心自問一下:“你堅持到底了嗎?”

為自己的相貌負責

和朋友們談起來,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小時候看電影,常常是一看開頭,就能夠分辨出裏麵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一切隻是緣於裏麵的人物太“臉譜化”,凡是那賊眉鼠眼、猴頭巴相的,一定是心懷鬼胎的壞蛋,而氣宇軒昂、嗓音洪亮的,一定是頂天立地的英雄。這種電影適合小孩子看,因為愛憎分明,界限明顯,所以看著不累。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就覺得這種東西越來越不過癮——它缺少驚心動魄的心理較量,無法滿足我們逐漸增長的求知欲。試想,一個英俊瀟灑的陰謀家就藏在我們這些善良的人群中,他把自己裝扮得很像一個好人,但最後終於被揭露出來。那該多刺激,多爽!

而且,現在的導演們確實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了,他們開始精心把各色人等安插在熙熙攘攘的人海裏,讓我們不斷猜謎。他們故意把好人設計成一個看上去很委瑣的家夥,或者讓一個狼子野心的人西裝革履,腦門倍兒亮!而事實上,這仍然走入了一個誤區。因為,從一個人的麵相上,確實是能夠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美國總統林肯曾經說過:“一個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相貌負責。”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一個人的際遇如何,最後總能反映到他(她)的臉上。如果不信,可以觀察一下你的周圍,你看那臉色灰暗、年紀輕輕就滿臉皺紋的,心靈上一定是被生活擠壓得創傷累累;一臉無所謂、眼神迷離的人,自然是心浮氣躁,事業上也非一帆風順;態度平和、皮膚明亮的,則是把握住了人生的方向,他們的自信已經明顯地表露在了臉上。

有句話說:“性格即命運。”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的相貌亦即命運。隻不過,外貌還可以反作用於生活。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在現有條件下,讓自己的外貌更加整潔、端莊。當然,並不是要我們都去化妝乃至整容。外貌並非表象,而是一種氣質,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質。

如何打扮自己的相貌,方法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兩條,便是讀書和交友。先賢有曰:“三日不讀書,則麵目可憎。”想來這句話並非信手拈來,肯定是出自於切身體驗。讀書首先使人平靜,有一顆平靜的心,才能處變不驚,舉止不俗。其次,書籍可以為我們提供足夠的精神營養,“胸中有書氣自華”,這是我們賴以成長的根。有了這個根,一個人的外貌才能不斷更新。久而久之,新的麵貌產生了。

朋友亦然。有些人常常誇耀自己交友怎麼廣闊,其實朋友不在多,而在乎其質量。和幾個衣衫整潔、談吐文雅的人耳鬢廝磨,天長日久,自然會被同化,品位不斷得到提升。朋友和書一樣,他們營造的是一種氛圍,讓你時刻浸潤其中。水滴石穿,他們在一起悄悄地雕刻著你的臉龐。因此可以說,一個人的品貌是他的朋友群落的映照。

依靠外力美麗你的外貌,這並不虛妄。但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努力。也許你沒有刻意去改變它,可時光是公正的,也是殘忍的,它把每個人的命運都寫在他(她)的臉上。一些人的落魄已經毫不掩飾地摧殘了他們的麵容。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端莊了許多,那麼,我要祝福你——你的心靈正在向幸福的岸邊靠攏。

心中有花

一天,辦公室裏來了一個辦事的人,大概是第一次到這種地方來,那個人顯得有點局促。他沒有找到要找的人,站在原地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搬了張椅子讓他坐下。他問旁邊一位胖胖的女同事:“我要找的那個人去什麼地方了?”“不知道。”胖同事冷冷地回答。“他什麼時候能回來?”“不知道!”胖同事明顯地不耐煩起來。“那……您能不能轉告他一句……”“我不管!”胖同事終於大聲衝那人嚷嚷起來。

那個人尷尬地走出去以後,我問胖同事為什麼衝那個人發火,她說:“我看他的一舉一動就很煩人。”可是,我回想了半天,也沒有琢磨出那個人到底有什麼煩人的舉動。相反,我發現胖同事倒有過更讓人不能容忍的地方。

講這件事時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個故事:兩個人坐在岸邊曬太陽,某甲問某乙:“你看我現在的樣子像什麼?”某乙說:“你現在的樣子很像是一朵美麗的花。”然後某乙問某甲:“你看我現在的樣子像什麼呢?”某甲忽然靈機一動,說:“你現在的樣子活像一堆爛泥!”某乙笑了笑,沒有再說什麼。

某甲回到家裏,得意地跟自己的父親提起這件事,他父親說:“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難道你還不明白,人家是心中有花,所以才看你像花;你是心中有爛泥,所以看人才如爛泥啊!”

因此我覺得,所謂涵養,不一定要求你掌握了多少知識,隻要是看你心中有什麼就足夠了。

活在當下

對明天的依賴好像是當代人與生俱來的天性。究其原因,一方麵是最近百年內社會生活的迅速變遷讓人類對自己刮目相看(雖然,這樣的變遷,依然處在變遷中;其是非成敗,到底該如何評價,還未蓋棺定論),他們親眼目睹了一日千裏的天翻地覆,各自感受到了走在高樓大廈間的渺小,感受到了物質的強大,科技的魔幻。光怪陸離中,他們逐漸迷失自我,越來越相信力量,相信未來;另一方麵,是今人對當下的失望和不滿,看到後麵的人已經紛紛趕上,前麵的人越跑越遠,自己的“動作”總是跟不上時代,內心的焦慮自然會“噌噌”上躥,他們把希望寄托到明天,要努力!要拚爭!並單相思一樣地堅信“明天會更好”!

“如果再回到從前/所有一切重演/我是否會明白生活重點”,這樣的自怨自艾,不止一次出現在一些人的言辭中。剖析一下其內涵,似乎他們永遠在為昨天的莽撞和輕率而後悔,希望從頭再來。但是,若是真的從頭再來,又有幾個會後悔當初的努力呢?絕大多數人在後悔自己當初沒努力,付出的不夠多。“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嘛!他們也許會更加“努力”,更加謹慎,以現在的經驗去進一步更正過去。

反過來講,少壯太努力,又能怎麼樣呢?我們都已經看到了:過勞死、抑鬱症、胃病、心髒病、頸椎病,這些中年人的常見病似乎正生機勃勃地蔓延。有人還以此為自豪,“我曾經努力過,老了的時候,我就不會後悔了。”他們不在乎這一點點的“小毛病”,這樣的小毛病倒更像他們的獎章。但我要說,能講出這樣的話來,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被病症真正擊倒,被擊倒的那一天,也許就是他幡然醒悟的那一天。

其實,“未來”隻是心緒上的盼望,是時間的過程,是一種下意識地自瀆。生活的全部意義,或許就是現在。也就說,當下即未來。當下,是從前的未來,更是早晚將要碰頭的,未來的“未來”。道理很簡單:今天一個淩亂的腳印一定會影響到未來的走勢。打個比方,一個人太專注於“個人努力”而得了抑鬱症,他的未來是什麼?我們目前就可以看到,首先是去治這個病,從南走到北,找各式各樣的大夫來為他出診,大碗吃藥,頻繁挨針。有幸治好了,可以像常人一樣吃喝拉撒,若是治不好它,他就要被這個病折磨一生。他未來的具體細節我們摸不到,但我們已經感知到了若幹部分。他的現在,已經替他預支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