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國兩種命運的曆史性決戰(2)(2 / 3)

在此之前,美國也剝去“公正”的外衣,公開宣布援助蔣介石集團,參議院和眾議院分別通過《擬與中華民國以軍事顧問與軍事援助的法案》。由於有了靠山,蔣介石更加有恃無恐,於3月14日下令進攻延安。第二天開幕的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又宣布,國共關係徹底破裂,對中國共產黨“政治解決的途徑已經絕望”,“國民政府對此武裝暴力集團之軍事叛亂自不能不采取堅決迅速之措施”,決心要把內戰打下去。

在內戰全麵爆發前夕,中共中央在1946年6月19日發出指示:觀察近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大打後,估計六個月內外時間,如我軍大勝,必可議和;如勝負相當,亦可議和;如蔣軍大勝,則不能議和。因此,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自衛戰爭是被迫的,而進行自衛戰爭又是爭取國內和平民主不得不采取的必要措施。全麵內戰爆發之後,由於蔣介石不顧一切地要消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擺在中國人民麵前最後的一條道路,就是用戰爭推翻其統治了。正如毛澤東在11月18日為中共中央起草的文件中所說:蔣介石日暮途窮,欲以開“國大”、打延安兩項辦法,打擊我黨,加強自己。其實,將適得其反。

蔣介石自走絕路,開“國大”、打延安兩著一做,他的一切欺騙全被揭破,這是有利於人民解放戰爭的發展的。我們應團結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為粉碎蔣介石進攻,建立民主的中國而奮鬥。毛澤東在這份文件中,第一次用“人民解放戰爭”代替此前對付蔣介石挑動內戰的“自衛戰爭”。這種提法,標誌著中共在戰略決策上的重要轉折。

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建立新中國的真誠努力,國民黨堅持獨裁專製和發動內戰的反動行徑,從正反兩個方麵教育了中國人民,使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支持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

三、戰略防禦和第二條戰線的形成

全麵內戰開始的時候,雙方的力量對比極其懸殊。國民黨統治區的麵積730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總麵積的76%;人口3.39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1%;還控製著除哈爾濱以外的全國大城市和重要鐵路運輸線,掌握全國絕大部分近代工業。共產黨開創的解放區麵積230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總麵積的24%;人口1.36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9%;解放區主要在農村,很少有近代工業。國民黨軍總兵力為430萬人,正規陸軍約為200萬人,除了接收侵華日軍的大部分武器裝備外,還得到美國援助的大量先進武器裝備。人民解放軍總兵力為127萬人,正規軍約61萬人,武器裝備基本停留在“小米加步槍”的階段,而且沒有軍事外援。蔣介石過高地估計了國民黨的軍事實力,采取全麵進攻、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和先關內後關外的戰略步驟,同時向各解放區發動進攻,揚言在三五個月結束戰爭。

麵對蔣介石的囂張氣焰,1946年8月6日,毛澤東在同美國進步記者安娜·路易絲·斯特朗談話中,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小米加步槍比蔣介石的飛機加坦克還要強些”的著名論斷。隨後,他又堅定、樂觀、滿懷信心地預言:當著天空出現烏雲的時候,我們就指出:這不過是暫時的現象,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即在前頭。從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戰爭第一天起,我們就說,我們不但必須打敗蔣介石,而且能夠打敗他。毛澤東之所以能高瞻遠矚,提出令人振奮的論斷,是因為他深知戰爭的勝負決定於人心的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在這方麵,人民解放軍占有優勢。人民解放戰爭的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必然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

人民解放戰爭第一年,是從1946年6月國民黨軍進攻中原解放區開始,到1947年6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之前,主要戰場在各解放區。這一時期,人民解放軍執行戰略防禦方針,實行內線作戰。為戰勝國民黨軍的全麵進攻,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製定了兩大重要作戰原則:一是打好運動戰,不計一城一地得失。暫時放棄若幹地方,若幹城市,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否則,就不能取得最後勝利。

二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尤其是當敵人分幾路圍攻我軍的時候,我軍必須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於敵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於敵的兵力,殲滅敵人。這樣戰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殲,二能速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