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國運紀事(11)(1 / 3)

10月22日。張謇開始建設通海墾牧公司。張謇從1901年起開始創辦通海墾牧公司,使他的資本主義實業從工業向農業擴展,並試圖開辟以工挾農、工農結合的振興實業新途徑。他打算創辦墾牧公司的思想形成於1896年到1898年之間,在他為劉坤一、翁同起草的《開墾海門荒灘奏略》和《農工商標本急策》中提出了“召佃開墾,成集公司”,用機器耕種的建議。他的實際創辦行動開始於1900年,到1901年7月時,已招集股本14萬元,於本日正式開始通海墾牧公司的建設。在張謇創辦通海墾牧公司之前,中國的新式農業公司尚處於萌芽的狀態,那時雖已有極少量的新式農業公司出現,但規模很小。中國近代的大型農業公司,可以說是從張謇的通海墾牧公司開端的。此後,各地的新式農業公司相繼出現。到清朝結束時,全國的新式農業公司已發展到171家,已交資本總額635萬餘元。因此,張謇創辦通海墾牧公司的行動,在某種意義上還對近代中國新式農業公司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表率意義。

《清議報》刊發《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一文。梁啟超在《清議報》第95冊上刊發這篇文章,明確提出了“民族主義”的口號。他響亮地喊出:“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他認為:歐洲各國當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是處在民族主義飛躍發展的時代;而今天則已處於民族主義與民族帝國主義相嬗的時代,“民族主義發達之既極,其所以求增進本族之幸福無有厭足,內力既充,而不得不思伸於外”。而中國今日卻還處於民族主義尚未發達的時代,這自然就不可能同歐洲各國相匹敵。每個國民都應該認清這個形勢,急起直追,“知他人以帝國主義手段之可畏,而速養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義以抵製之,斯今日我國民所當汲汲者也!”

新加坡保皇會會長邱菽園在《天南新報》上公開發表《論康有為》一文,對康有為及其黨徒吞沒華僑捐獻巨款表示極大的憤慨,並聲明與保皇會脫離一切關係。

10月23日。清廷調柯逢時為江西布政使,張紹華為湖南布政使。

上海內地自來水公司在南市的工程一度停工後,今日重新開工。

法租界公董局聘請法國甲等橋道工程師新艾到上海進行電車路線設計。

10月24日俄擬將山海關鐵路歸還中國。據《申報》本日報道,俄國提出準備將山海關鐵路歸還中國的幾項條件:一是中國須償還從前俄國代守時所花經費;二是中國不得雇傭別國機械師;三是中國不得繼續修築與英國合股的鐵路。

外務部開列新約條款內常稅新關名單。清政府外務部致函總稅務司赫德,稱下列海關為新約條款內常稅應歸的新關,計有:山海關、津海關、東海關、江海關、鎮江關、蕪湖關、浙海關、甌海關、九江關、江漢關、宜昌關、重慶關、閩海關、潮海關、北海關、瓊海關、膠海關、沙市關、金陵關、福海關、廈門關、三水關、梧州關。

10月26日。山西內地會總牧師榮晃熙與洋務局續議教案合同。

10月27日。清廷調派海關道黃建莞到上海襄辦通商條約,協助盛宣懷辦理通商等事務。

10月28日。俄使逼簽撤兵約稿。奕、李鴻章電奏清廷,俄國使臣不允許刪改撤兵約稿,謂再不訂約,決不繼續商談,再占領20年也不撤兵。

10月29日。清廷電告奕、李鴻章,申明與俄國的條約關係甚大,希望兩人審慎處理。

10月30日。李鴻章受俄使恐嚇致傷李鴻章到俄國使館議事,俄使因《道勝銀行合同草案》未得到李的同意,即對李竭盡恫嚇脅迫之能事。李回來後“嘔血碗許”,從此病情惡化,經西醫診斷,係“胃家小血管掙破”,即胃出血。

鎮江關稅務司慕天賜出示告示,以告往來商賈。稱現奉總稅務司之令,鎮江關貨稅收足值百抽五,將於下月11日開辦。

10月31日。清廷任命大學士王文韶、外務部尚書瞿鴻,督辦關內外京榆鐵路一切事宜,仍舊派張翼會同辦理。

照《辛醜條約》規定,江西九江、姑塘兩關稅務從今日起改由外國人征收。

本月。華盛紡織總廠更名為集成公司。月初,華盛紡織總廠稱“招商頂替”,改名為集成公司。華盛紡織總廠前身為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織廠——上海機器織布局,該局由彭汝琮稟準李鴻章、沈葆楨於1880年籌辦,1890年正式投入生產,但1893年10月即被火焚,全廠付之一炬。幾天後,李鴻章奏準派時任天津海關道的盛宣懷與江海關聶緝清理焚餘的資產,籌集款項、籌建華盛紡織總廠。並於1894年9月開工生產。李鴻章和盛宣懷原準備將各地的紗廠均作為華盛分廠,以紡機40萬錠,布機5000台為限,10年內不準續添。但是甲午戰爭之後,華盛受到外商在上海紗廠的強有力的競爭,到1900年3月,據盛宣懷奏報,該廠已將原股80萬兩虧完,並在去除各項應給債項利息外,還虧空16萬餘兩。上月下旬,華盛廠即將地基、房屋、機器等,照原價218萬兩盤給名為集成公司,至本月初辦理完成,更名集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