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表演藝術(2)(3 / 3)

梅爾庫洛夫·尤裏·亞曆山大羅維奇

(1901~)蘇聯動畫畫家、導演。蘇聯水墨動畫電影和有立體感的動畫電影的創始者之—。1923年畢業於高等藝術學校,同年與H·霍達塔耶夫及З·康米薩連柯聯合組織了蘇聯第一個動畫電影實驗工作室(附屬於國立電影專科學校)。1924年這個工作室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星際革命》。1925年又製作了《炮火中的中國》(三本),影片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政治鬥爭。梅爾庫洛夫是上述兩部影片的創作人之一。1927年他製作了幾部短的動畫宣傳片(如《滾出中國去》)。1928年和Н·伊萬諾夫一瓦諾及д·車爾凱斯聯合拍攝了《非洲人仙卡》(兩本,影片的特點是動畫與實景拍攝結合在一起)。1927年他開始研製有立體感的動畫電影,如《失落了的公文》、《雞雛要到秋天才能數》。1929年他拍攝了《勃拉吉施金曆險記》、把木偶和實景拍攝在一起。30年代初期他還製作了幾部美術片:《第一騎兵隊》、《軍艦》、《紅色艦隊》等。以後他轉而專門從事繪畫創作。

莫爾得維諾夫,尼古拉·德米特裏耶維奇

(1901~1966)蘇聯電影、戲劇演員,蘇聯人民藝術家。1925年開始戲劇創作活動。1936年開始拍電影,第一個角色是影片《最後的屯宿地》中的吉卜賽人。他以後參加演出的影片有:《波格丹·赫米爾尼茨基》(1941)、《我城一少年》(1942)、《假麵舞會》(1942)、《柯托夫斯基》(1943)、《在南斯拉夫群山中》(1946)、《勇敢的人》(1950)、《鸛鳥飛去的時候》(1965)等。他演出的影片中最著名的角色是波格丹·赫米爾尼茨基(十六世紀烏克蘭領袖,使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並)。他曾因在話劇《假麵舞會》中扮演阿爾比寧一角而獲得列寧獎金。

莫斯克文·安德烈·尼古拉耶維奇

(1901~1961)蘇聯攝影師,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勳藝術家。早期為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領導的“奇異演員養成所”的成員,拍攝過影片《外套》(1926)、《大事業同盟》(1927)、《新巴比倫》(1929)、《一個女性》(1931)。莫斯克文在影片攝影中注重構圖、拍攝角度和光影明暗對比,但有時顯示出形式主義的痕跡。30年代他繼續與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合作,拍攝了馬克辛三部曲(《馬克辛的青年時代》、《馬克辛的歸來》、《革命搖籃維堡區》)。莫斯克文在攝影中注意表現時代氣氛和人物的精神麵貌。四十年代他與著名導演愛森斯坦合拍,擔任《伊萬雷帝》(上下集)的攝影師(與э·基賽聯合攝影),他特別注意光線影調設計和明

暗處理。50年代他拍攝了幾部彩色片:《尼門河上的黎明》(1953)、《牛虻》(1955)、《堂·吉訶德》(1957),也很注意利用色彩為影片的內容服務。1960年他與д·梅斯西耶夫聯合拍攝了《帶叭兒狗的女人》(根據契訶夫小說改編,導演и·赫依費茨),影片造型充滿了抒情格調,顯示了19世紀俄國的生活氣氛。莫斯克文的攝影創作對蘇聯攝影學派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

麥唐納·珍妮特

(1901~1965)美國電影女演員、歌唱家。生於費城。1920年進入百老彙當合唱隊員,迅速成長為歌舞劇和輕歌劇明星。電影演員理查德·迪克斯發現了她的表演天才,把她介紹給派拉蒙影片公司試鏡頭。導演歐內斯特·劉別謙看過樣片後決定請她主演《璿宮豔史》(1929),後來又與大明星莫裏斯·希佛萊配戲,出演了幾部大場麵的歌舞片。1933年,轉入米高梅影片公司,演唱聲譽與日俱增,特別是與納爾遜·埃迪結成搭檔以後,二人成為歌舞片曆史上最為成功的演唱夥伴。30年代末,其知名度如日中天,她和埃迪一道被譽為“美國的心肝兒”,他們主演的柔蜜蜜的歌舞片吸引了無數美國和歐洲觀眾。其中一些電影插曲,如《羅斯瑪麗》、《桃花恨》等,膾炙人口,流傳甚廣。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觀眾的熱情銳減,1942年米高梅公司終止了和她簽訂的合同。以後隻拍過一部影片,40年代末僅在兩部影片中扮演母親的角色,俟後退出影壇,在演唱和戲劇方麵另尋發展。

她參加演出的影片還有:《賭城豔史》(1930)、《法宮豔史》(1930)、《天涯總相逢》(1930)、《紅樓豔史》(1932)、《仙侶情歌》(1933)、《風流寡婦》(1934)、《鸞鳳和鳴》(1935)、《羅斯瑪麗》(舊譯《鳳凰於飛》,1936)、《舊金山》(1936)、《桃花恨》(1937)、《戰地笙歌》(1937)、《鳳侶鸞儔》(1938)、《情侶》(舊譯《比翼雙飛》,1938)、《情天歌侶》(1939)、《新月》(1940)、《戰地鶯聲》(1942)、《琴台三鳳》(1948)、《太陽升起來》(1949)等。

摩亞·格蕾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