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青銅時代:夜郎人創造的古國文明(5)(3 / 3)

尾聲 敢為人先的夜郎人

後夜郎時代的文化在明清兩朝受到了強烈的衝擊。

這首先是因為明朝永樂年間,在夜郎故地的核心地區及其主要的文化輻射地帶設立了貴州省,完全改變了曆史上將夜郎故地分割為湖廣、四川、雲南三省以至成為“三不管”地區,而不利於後夜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迄今六百餘年,後夜郎文化不再流浪,終於有了歸屬感。

其次得歸因於明王朝實行“調北征南”,尤其是大規模的“移民實邊”以及清代強製實行“改土歸流”、“開辟苗疆”等政策。在血與火中,中原王朝改變了夜郎故地土司林立的封建割據格局,從而結束了不利於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狀況。清政府又在各地設立官學,以儒學為核心的漢文化大規模地傳入雲貴兩省,極大地刺激並影響了後夜郎文化。夜郎故地在中央王朝的迫令下,徹底地實現了郡縣製的社會轉型。一方麵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漢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另一方麵是後夜郎文化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謀求自身的保護與發展。正是在本土文化與主流文化長期的融突之中,後夜郎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顯著的成效之一,是對“壩子情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夜郎故地的世居民族從此打開了山門,有了同中原漢文化更為頻繁的接觸融合機會,“夜郎現象”也大為改觀。

雲貴兩省自明清以來,人才聯袂而起,正足以說明這一點。特別是在鴉片戰爭後的曆次曆史大變革中,這裏的人們多能勇上潮頭,得風氣之先,出現了眾多人才。僅以貴州而論,即有“六千舉人、七百進士”,一時蔚為大觀。“萬馬如龍出貴州”,正是此種人才大觀的真實寫照。近世以來,西學東漸,後夜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更為猛烈的衝擊,開啟了夜郎文化第二次轉型--向現代轉型的時期。

這個時期一直延續到當代。夜郎人在這個時代的表現正在於敢為人先:比如光緒十一年(1885)即籌辦起來的貴州青溪鐵廠,是19世紀80年代全國第一個“官商合辦”的企業,其籌建時間甚至比有名的漢陽鐵廠還早三年。戊戌維新之前,首上《請推廣學校折》,並向光緒皇帝薦舉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從而成為清廷高級官員中支持變法最力者的李端棻是貴州人;作為戊戌維新變法前奏的“公車上書”,當時康有為集18省在京舉子會議,敢冒風險簽名的603人中,貴州即占了95人。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會,誌在推翻清朝帝製,開啟民主革命先河,參加同盟會成立大會而成為首批同盟會員者,即有安健、平剛、於德坤、漆運鈞、楊藎誠等十多位貴州籍留學生。辛亥首義副總指揮王憲章,“刺袁(世凱)三傑”中的張先培、黃之萌,都是貴州人;更不要說反對袁世凱稱帝、組織救國軍討袁,以及後來發生的“護法”運動,都發生在夜郎故地的雲貴高原了。而當初與蔡鍔同時策劃起兵反袁的”天津會議七君子”裏,貴州人即有王伯群、戴戡、蹇念一及陳國祥四人。辛亥革命後,在全國數十省中,脫離清廷而宣布獨立者,貴州名列第六……可見在曆史的大變動中,貴州人多得風氣之先。這是敢為人先的精神,毫無疑問,是開放、吸納外來文化的結果,但也取決於是否具有文化的自強與自信。而這後一點,正來自於夜郎文化精神。

當代”夜郎熱”的持續升溫,“多彩貴州風”的強勁吹拂,貴陽市區(縣)黨委書記“公推競崗”在全國首次的實行等,或者正是夜郎人在社會經濟的現代轉型中,對於夜郎曆史文化精神的懷想同記憶。

曾經雄視中國西南的夜郎國早已隨著雲貴高原的風遠去了,然而夜郎人敢與漢朝比大的自信與自強精神,終將在這片土地上延續下去,有如烏江之水,在歲月的河床上,永無休止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