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怕寫作文
都說學生怕作文,其實,最怕作文的是我們語文老師。怕作文,並非我們不會寫(不會寫的大概也有,極少數),而是沒有寫的習慣。中國有句老話,叫“習慣成自然”。
有了寫的習慣,動筆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沒有習慣,寫起來就多大話、套話、廢話,多模式、程式、老式,出籠的文章不要說給學生示範,就是自己看也覺得臉紅,於是索性不寫,僅靠以前的語文功底和工作中接觸的學生習作來“教作文”。
長此以往,能寫作文的語文教師怎能多起來?擅長此道的就更是寥若晨星了。以前教師兼作家的很多,葉聖陶先生等就是。現在呢,幾乎聽不到、看不到了。
該寫作文,卻沒有寫的習慣。這裏有語文教師個人的原因:喜歡寫作的畢竟很少,外麵的世界又太精彩,筆耕爬格子的魅力畢竟有限;也有學校教育製度的問題,今天的語文教師大多兼任班主任,德育活動多之又多,對語文教學勢必造成衝擊,體現在“下水”上,便是能不寫就不寫了。
而我覺得,真正的問題不在教師本身,而在於我們社會大氣候客觀上,語文教師沒有必要寫作文。
目之所及,沒有任何法規明確要求語文老師寫作文。絕大多數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也未作此要求。倒是上海、北京這兩個大都市與眾不同,明文規定語文教師一年要寫多少多少文字,前者還把這些要求寫進二期課改語文標準,但是據了解,這些還有待貫徹與落實許多教師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回事。
既然如此,語文教師也就沒有必要自加壓力,咬著筆杆寫文章了。
那麼,往深裏問,該寫,卻不寫,這又是為什麼呢?教師專業化遠未被社會重視,語文教師尤甚。音樂老師會唱歌,數學老師能做題,語文教師呢?自然也該能說會寫。這是天經地義,不用質疑的。
作文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也是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遺憾的是,我們的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似乎還沒有充分意識到讀寫在語文教師專業化中的重要作用與奠基功能,忽視了讀寫在教研活動、校本研訓中的地位和作用,導致教師缺乏專業成長的緊迫性與積極性。
缺乏實施措施及評價考核標準。按照信息論的觀點,任何事情必須有信息輸入(如要求)與信息輸出(如反饋),那麼這事情往往落實到位。例如某位西部校長允許教師隻要發表文學作品,可以此代替教育教學經驗總結,效果不錯。可見,作為教師專業化重要內容之一的寫作,應該有一係列製度與活動保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開展。
所以,語文教師不寫作文,該打板子的不僅僅是語文教師自己。但是,不寫作文的語文教師肯定不是一個很專業的語文教師,最終,他也做不了一個好老師。
詳批還是略批
說這個問題,首先想到兩個人,其中一個是中學語文著名特級教師於漪先生。她在談高中語文教學時,這樣介紹批改作文的經驗:
“學生寫起作文來,兩三千字是家常便飯,你要和他交流、要改,很多是通過自己的批點和學生心靈交流的,他寫二三千字,要批上個千把字。因為學生最喜歡看你的評語,他對你有一種企盼、一種渴望!”
“我想到孩子這樣的一些心情,我就熬夜了,有的時候真是熬到天亮!一學期學生要寫8篇作文,我還要寫8篇小作文,16篇,那是怎麼樣一個工作量!但是我在改作文當中,真是感到學生的青春活力對我的教育,我特別感覺到那些男孩子,十七八歲,寫起來真是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要說我的成長,我真是感謝高中的一些學生對我的教育,那種青春的感染,使我覺得教師真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業了!”
另外一個是小學語文名師於永正先生。1996年,我在江蘇東台市出席省“教海探航”征文頒獎活動,見到了久仰的於老師。於老師的作文教學當時已聞名遐邇,在小語界有廣泛的影響。覓得一個機會,我便向他請教:“作文詳批與簡批哪個好?”於老師微笑著告訴我,他批學生作文從來都是很簡單的,多畫一些波浪線,好作文再在文後畫一個大拇指以示表揚。
說的都是作文批改,又都是語文教育界的大旗,可兩位名師觀點涇渭分明,截然不同。一個讚成詳批,一個倡導簡批,讓教師如何是好何況批改的問題本來就一直困擾著語文老師啊!
我們稍加分析,可能會發現一點名堂。於漪老師教的是高中學生,她把作文批改當作是與學生“心靈交流”的工具與載體,於是,不能不詳,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而複雜的世界啊!
於漪老師批的是作文,育的卻是“人”;於永正老師呢,教的是小學生,他專注於“言語交際作文實驗”,學生每一次作文都得到了老師精心的輔導。作文批改中,他畫線、畫大拇指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以成功培育成功。可見,兩位名師方法不同,但是“心中都有人”。本質上,他們都是從教育著眼的。
說到這裏,批改是詳是略的問題似乎還沒有解決。一線老師既不敢簡簡單單地批改,又實在無力篇篇精批。
此時,我不由想起我的老師莊關通先生(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來,他珍藏著其子莊慎就讀蘇州中學時的作文本,緣何?老師的批語。
我看過那位老師的批語,不但字寫得漂亮,而且評得到位,每篇作文除了眉批,還有總評,字數雖不多,但條條都說到點子上,表揚優點實事求是,提出批評言辭懇切。這樣的修改,讓學生讀一讀,悟一悟,就會像“冷水泡茶慢慢濃”一樣收到成效的。
莊老師不但保存著這些珍貴的作文本,還寫了一篇《紙上談心》的文章,詳細介紹了這位老師批作文的方法,在北京《中學語文教學》上發表。
這位老師的做法其實是“精批略改”:拿到學生的作文,教師讀得仔細,想得深入,是為“精批”。有了這樣的“精心”,有了這樣的“精神”,教師寫起評語來就能說到點子上,學生看著就得益。不但認識上有提高,而且實踐上有收獲,便於動筆修改,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