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尋寺(1 / 2)

不過話又說回來,陳華哄騙人家姑娘,雖然略顯卑鄙,但用意卻是為了有更多接近人家的機會,順便也幫助她一把,出發點總是不壞的,因此他倒也無愧於心,洋洋得意。

兩人一路走一路交談,陳華得知女子名叫肖曼,是東南師大曆史係的研究生,這次來到這個窮鄉僻壤,是為了在羊角鄉找一個叫做普度寺的小廟。

陳華好奇,問她千裏迢迢來尋一個鄉間小廟,是何緣故?肖曼說這是她導師張恩林的意思。這是她導師張恩林的意思。原來張教授當年曾經在羊角鄉插隊,在普度寺裏發現了許多與龍文化相關的古跡。正好肖曼手裏也有一個這方麵的課題,張教授就想到了這個地方?

龍文化?

肖曼解釋說,龍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圖騰。關於龍崇拜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商周時代。

有人認為,龍是一種圖騰化了的形象,是由多種動物的部分拚接而成,隻存在於上古的神話傳說中。古時君王都以真龍自居,大約是龍在傳說裏有呼風喚雨,通天徹地的神通,帝王以龍自命,可以加強自身權威,便於對於屬下臣民的統治。

有趣的是,在近來發掘出的一座商朝墓葬中,發現當時人們將蛇、牛、虎、蠍、狼、鷹和龍七樣作為神獸來崇拜祭祀。除了龍,其餘六樣都是世間常見的,活生生的動物。為什麼要將一種虛構出來的神獸,與六種“真實的”尋常動物並列呢?專家也不能給出答案。

凡此種種,與龍相關的考古、文化、消息,乃至生物學研究,都屬於龍文化研究的範疇,可謂十分廣博。鑽研進去,也是十分有意思呢。

陳華發現,肖曼是一個很文靜的女子,話不多,但一提起龍來,就滔滔不絕,與龍相關的話題一個接一個說出來。果然是幹一行愛一行啊,陳華暗暗感歎。

說真的,肖曼說的那些固然有點意思,但陳華可不會真正去關心什麼龍文化,他真正關心的可不好擺在光天化日底下來說,隻好自家曉得就好。

因此他做出一副極感興趣認真傾聽的模樣,不時“嗯阿”兩聲,其實連一個字也沒聽進去。現在他的眼中,唯獨能容得下那張因趕路而紅豔豔的分外動人的笑臉,和那幅度很小,卻很有味道的身姿手勢。

當肖曼的話題開始涉及龍在西方文化裏地位時,陳華忽然如釋重負,手指一邊:“我們到了!”

果然見路邊一塊大石,石上三個紅字“普度寺”,一個箭頭指向前方一條岔道。

肖曼高興得跳了起來,想了想,又不由懷疑起來:“不對吧,你不是說傍晚都走不到嗎?現在才過了半個小時呢。是不是走錯地方了?”

真是傻丫頭。陳華一本正經的搖著頭:“沒有錯,就是這裏。”至於如何自圓其說,他提也不提,這一招叫做“避實就虛”。

果然好容易找到了目的地,肖曼高興還來不及,也就顧不得再去抓他話裏的紕漏了,很誠懇地對他說:“謝謝你,陳師傅,謝謝你帶我來這裏。”

心中登時“咯噔”一響,陳華暗叫:“不妙!”肖曼這句話分明是一道逐客令,人家要和他分道揚鑣呢。但陳華豈是甘心就此不了了之的,,立刻裝模作樣說道:“那個普…什麼寺,一定很好玩吧?我都還沒去過呢。”

也不知是老實的肖曼沒有聽出他話裏真正的用意,還是其它什麼原因,她笑著回答:“就是一座鄉間小廟,不好玩的,一般遊客不會感興趣。”

陳華隻覺沒趣,但另一個由頭立刻又從心裏跳了出來。“唉,雨可真大,我也要歇一下啊。幹脆,我也去小廟休息休息,躲躲雨再走吧。”

雖然有點硬貼上去的意思,但這個借口肖曼也不好說什麼,含笑點頭答應了:“也好,那就一起走吧,有陳師傅一起走,我也不怕找錯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