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陳宮當時正要下手殺掉曹操,突然轉念一想:“我是為了國家才跟隨他到這裏,殺了他實在是不義之舉。倒不如棄他而去,另尋他路。”於是,他把劍插入鞘中,上馬離去,甚至等不及天亮,就徑直朝東郡方向奔去。 曹操醒來後,發現陳宮不見了,心裏尋思道:“這個人聽了我說的那兩句話,懷疑我不仁不義,所以拋棄我走了。我得趕緊離開,不能在此久留。”於是,他連夜趕到陳留,找到了父親,把之前發生的事情詳細地說了一遍,並且表示想要散盡家財來招募義兵。曹操的父親說:“咱們的錢財太少,恐怕難以成就大事。這裏有個叫衛弘的孝廉,為人仗義疏財,家裏非常富有,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或許此事可成。” 曹操聽後,立刻置辦酒席,恭敬地把衛弘請到家中,對他說道:“如今漢室沒有真正的君主,董卓獨攬大權,欺壓君主,殘害百姓,天下人都對他恨之入骨。我曹操想要竭盡全力扶持國家,但可惜力量不足。您是一位忠義之士,所以冒昧請求您的幫助!”衛弘回答道:“我早就有這樣的想法了,隻恨一直沒有遇到真正的英雄。既然孟德你有如此遠大的誌向,我願意拿出全部家財來資助你。”曹操聽了大喜過望。 於是,曹操先偽造了一份皇帝的詔書,派人快馬加鞭送到各地,然後開始招集義兵,並豎起了一麵白色的招兵旗幟,上麵寫著“忠義”兩個大字。沒過幾天,前來應募的人就像雨點一樣紛紛聚集而來。 有一天,一個陽平衛國人,名叫樂進,字文謙,前來投奔曹操。緊接著,又有一個山陽巨鹿人,名叫李典,字曼成,也來投靠曹操。曹操將他們都留在帳前擔任吏職。隨後,沛國譙人夏侯惇,字元讓,他是夏侯嬰的後代,從小就練習槍棒,十四歲時拜師學習武藝,有人辱罵他的師父,夏侯惇一怒之下將那人殺了,之後便逃到了外地。當他得知曹操起兵的消息後,便和他的族弟夏侯淵各自帶領著一千多名壯士前來會合。這兩個人本就是曹操的本家兄弟,因為曹操的父親曹嵩原本是夏侯氏的兒子,後來過繼給了曹家,所以他們是同族。沒過幾天,曹氏兄弟曹仁、曹洪也各自率領一千多名士兵前來相助。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二人騎馬射箭都非常嫻熟,武藝十分精通。曹操見此情景,心中大喜,就在村子裏開始訓練軍隊。衛弘也果然兌現承諾,拿出了全部家財,為軍隊置辦了衣甲和旗幟,各地前來送糧食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此時,袁紹收到了曹操偽造的詔書,於是召集了他手下的文武官員,率領三萬大軍,從渤海出發,前來與曹操會盟。曹操又寫了一篇檄文,發送到各個郡縣。檄文寫道: 曹操等人謹以正義之名向天下宣告:董卓欺天瞞地,毀滅國家,殺害君主;在宮廷中肆意妄為,殘害百姓。其凶狠殘暴,不仁不義,罪惡多得堆積如山!如今我們奉天子的秘密詔書,大規模地召集義兵,發誓要掃平華夏大地,剿滅眾多凶徒。希望各地能夠興起正義之師,共同發泄心中的憤怒;扶持王室,拯救百姓。檄文到達之日,請速速執行! 曹操發出檄文後,各鎮的諸侯紛紛起兵響應:第一鎮,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是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是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是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是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是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是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是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是濟北相鮑信。第十鎮,是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是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是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是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是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是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是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各路軍隊的人數多少不一,有的有三萬,有的有一兩萬,各自率領著文官武將,向洛陽進發。 且說北平太守公孫瓚,率領著一萬五千精兵,路過德州平原縣。正行進間,遠遠地看見桑樹叢中有一麵黃旗,幾騎人馬前來迎接,公孫瓚仔細一看,原來是劉玄德。公孫瓚問道:“賢弟怎麼會在這裏?”劉玄德回答說:“以前承蒙兄長保薦,讓我做了平原縣令,如今聽說大軍路過此地,特地前來迎接,還請兄長進城休息。”公孫瓚指著關羽和張飛問道:“這兩位是什麼人?”劉玄德說:“這是關羽和張飛,是我的結義兄弟。”公孫瓚說:“就是一同破黃巾軍的那兩位嗎?”劉玄德回答:“正是靠他們二人的力量。”公孫瓚又問:“現在他們擔任什麼職務?”劉玄德答道:“關羽是馬弓手,張飛是步弓手。”公孫瓚感歎道:“如此才能,卻屈居這樣的小官,真是埋沒了英雄!如今董卓作亂,天下諸侯都準備一同前去討伐他。賢弟你可以舍棄這個小小的官職,和我們一起去討伐逆賊,全力扶持漢室,你意下如何?”劉玄德說:“我願意前往。”張飛說道:“當時要是讓我殺了那賊,就不會有今天這些事了。”關羽也說:“事已至此,我們就收拾行裝出發吧。” 於是,劉玄德、關羽、張飛帶領著數騎人馬,跟隨公孫瓚一起來到曹操這裏。其他諸侯也陸續到達,各自安營紮寨,營地連綿二百多裏。曹操於是宰殺牛和馬,大宴諸侯,共同商議進兵的策略。太守王匡說:“如今我們是為了正義而戰,必須要推舉一位盟主,大家聽從他的指揮,然後再進兵。”曹操說:“袁本初出身於四世三公的世家,門下有很多舊部,是漢朝名相的後裔,他可以擔任盟主。”袁紹再三推辭。眾人都說:“非本初不可。”袁紹這才答應下來。 第二天,眾人築起三層高台,在周圍遍插五方旗幟,台上樹立起白色的旄旗和黃色的鉞斧,擺放好兵符和將印,請袁紹登上高台。袁紹整理好衣服,佩戴好寶劍,神情慷慨地走上高台,焚香拜了又拜,然後宣讀盟誓: 漢室不幸,國家的綱紀失去了秩序。賊臣董卓,趁機肆意作惡,給皇帝帶來了災禍,使百姓遭受了苦難。我們袁紹等人害怕國家滅亡,所以聯合起來組成義兵,共同奔赴國難。凡是我們這些同盟之人,都要齊心協力,盡到臣子的職責,絕不能有二心。如果有人違背這個盟誓,就讓他性命不保,子孫後代也不能存活。皇天在上,後土在下,祖宗的在天之靈,都在監督著我們!
袁紹讀完盟誓,眾人紛紛歃血為盟。大家被盟誓中的言辭所感染,情緒激昂,都不禁涕淚橫流。歃血儀式結束後,眾人走下高台。大家簇擁著袁紹登上大帳中的主位坐下,其他人則按照爵位高低和年齡大小,在兩旁依次分坐整齊。 曹操向眾人敬酒,酒過數巡後,他開口說道:“今日既然已經確立了盟主,大家就都要聽從盟主的調遣,齊心協力扶持國家,不要因為勢力強弱而斤斤計較。”袁紹接著說:“我袁紹雖然不才,但既然承蒙各位推舉我為盟主,那麼有功之人必定給予獎賞,有罪之人必定加以懲罰。國家有既定的刑法,軍隊有嚴明的紀律,大家都應該嚴格遵守,不得違犯。”
眾人齊聲回應道:“我們唯命是從。”袁紹又說:“我弟弟袁術總督糧草,負責供應各營,不能讓糧草出現短缺。另外還需要一人擔任先鋒,直接前往汜水關挑戰。其餘的人各自占據險要之地,作為接應。” 這時,長沙太守孫堅站出來說道:“我孫堅願意擔任前部先鋒。”袁紹說:“文台勇猛剛烈,正適合擔任這個任務。”於是,孫堅便帶領著本部人馬,氣勢洶洶地殺向汜水關。汜水關的守關軍士,趕忙派出流星馬,前往洛陽丞相府告急。 董卓自從獨攬大權以來,每天都飲酒作樂。李儒接到告急文書後,直接進宮向董卓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