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和抗體是一對孿生冤家,在抗原的刺激下,免疫係統產生抗體,使抗原失去活性,這有點像將老虎關入籠中,不讓它出去折騰。
奇妙之處就在於,抗原決定簇和抗體的可變區之間的關係,就像鋼水倒入胚模之中那樣,能夠嚴絲合縫。不過,一種模子隻適合一種鋼水。
這就是原來體內雖已有一種感冒病毒抗體,但對新的、變異的流感病毒抗原卻不起作用的原因所在。
我們生存的環境中到處是病毒,誰也躲不過去,除非你生活在真空中。你接觸了病毒,病毒就可能侵入你的體內,你體內的免疫係統就會快速做出反應,不但會產生相應的物質迎敵殺敵,還會記住入侵者的樣子,除非病毒突然產生新的變異,人體還未來得及產生針對它的抗體。
強身須知之四:免疫球蛋白真麵目
免疫球蛋白存在於人體血漿中,它們是一類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一般稱為抗體,由B淋巴細胞產生,能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產生各種免疫效應。免疫球蛋白主要有五類,即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D和免疫球蛋白E。這五類免疫球蛋白雖然在基本結構上有相似之處,但在細微結構、理化性質及抗原性方麵都有所不同。
目前臨床用於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免疫球蛋白屬於生物製劑,對供體來源、生產流程要求十分嚴格。製劑須低溫保存以保持生物活性。如須使用免疫球蛋白製劑,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並辨明供貨渠道。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扶正須知之一:“非典”隻足“瘟疫”不是“瘟疫”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著名中醫專家、蒲輔周先生的嫡傳弟子薛伯壽主任醫師認為:
“非典型肺炎”屬於中醫瘟疫的範疇,但瘟疫並不是瘟疫。瘟疫和四時溫病不同,是疫癘之邪為病,其起病急驟,傳變迅速,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和流行性。《內經》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就是指的此類疾病。疫邪的形成並侵襲人體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蘊蓄,《內經》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這和疾病潛伏期的概念不同,就是說冬季感傷邪氣以後,並不一定人人發病,這種邪氣會改變人的內在體質,如鬱熱內伏,肺氣不宣,到得春季,遭遇自然氣候的異常變化,內外相引,便會發生瘟疫。
扶正須知之二:治療郤嬰辨證施治
大量的呼吸道感染患者,絕大多數不是瘟疫,但中醫在辨證治療上,不管是否瘟疫並無大異,都是按溫病辨證。此類病人大多屬鬱熱內伏、肺氣不宣、風寒外閉、表裏兩感的病證,
這就好比烏雲閉日,則大地陰霾氣閉;肺氣鬱閉,則內外表裏不通,故常見高熱、幹咳的臨床表現。另外,這種鬱熱內伏、風寒外閉還和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有關,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便是肺氣鬱閉,而臨床夾濕邪的不多見,氣虛或衛氣不固的也不多見。
扶正須知之三:重視個性針對性治療
在對瘟疫的認識上,中醫強調共性,更重視個性,發熱、幹咳就是在臨床表現上的共性,內外相因、肺氣鬱閉就是在發病機製上的共性;個人的年齡、體質、居住地、飲食生活習慣、胖瘦高矮等等便是個性。重視個性才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因此,瘟疫疑診者應盡快就醫,進行一係列的望聞問切及各種臨床檢查,辨清患者病變的髒腑經絡部位和寒熱虛實屬性,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才能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優勢。
扶正須知之四:保持正氣宜補宜宣更宜調
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對瘟疫論述頗詳,蒲老臨床靈活應用楊栗山治療十五方,治療各種雜氣瘟疫療效很好。其中心思想就是宣散鬱閉、表裏雙解,而後辨證損益消息之,俾雲開霧散則天明日耀,肺氣宣通則神清氣爽。而過用苦寒,徒傷脾胃,絕其根本,則預後不佳。故不管治療還是預防,忌用大量苦寒之品如板藍根等;西藥抗生素也屬苦寒傷脾之類,應該謹慎地選擇使用。在疫病的預防上.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保持正氣,並不一定是要用補藥,更重要的是要調整人體的髒腑陰陽平衡及內在體質。需要重視的是,城市人精神壓力增加、垃圾食品湧入、飲食習慣改變、化纖製品增多等等,導致了人們內在體質的改變,亦即鬱熱內伏。因此,宣散鬱熱,就會改變內在體質,就會造就“正氣存內”;宣散肺氣,不使鬱閉,就會使“邪不可幹”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