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佛教傳播與佛教典籍(3 / 3)

佛教史籍除了以上提及各種之外,還有綱目類佛籍,如明代朱世恩的《佛祖綱目》,清代紀蔭的《宗統編年》、徐昌治的《高僧摘要》等。有筆記類佛籍,如唐代《冥報記》《釋門自鏡錄》,宋代《林間錄》《羅湖野錄》,明代《山庵雜錄》,清代《現果隨錄》等。有類書類佛籍,如唐代道世的《法苑珠林》,宋代道誠的《釋氏要覽》等。有文集類佛籍,如梁代僧枯的《弘明集》、唐代道宣的《廣弘明集》等。中國佛教史籍保存了大量佛教史和文化史的寶貴資料,近人陳垣先生的《中國佛教史籍概論》是研究佛教史籍的開創性論著。

漢文《大藏經》的編纂刊行

佛教經典主要包括經、律、論三大部分,又稱為“三藏”。“經”是釋迦牟尼宣講的教義,“律”是釋迦牟尼為弟子所訂的日常行為規範,“論”是由佛弟子們闡述理論的著作。《大藏經》在古代稱為“一切經”,是將印度、西域傳譯到中土的大小乘經、律、論及中華撰述的各類佛經章疏、各類佛教論著、各類佛教史籍彙編而成的大型叢書。在雕版印刷未曾發明的漢至隋唐時代,一切經都靠手寫流傳,因此寫經之風大盛,出現了以抄經為生的行業。據統計,自陳朝武帝下令抄寫“一切經”十二藏起至唐高宗顯慶時西明寺寫“一切經”止(即557~661),皇室和民間寫經多達八百多藏,二百餘萬卷,惜現存已微乎其微。到九世紀,才有佛典單經的刻本,現存唐懿宗鹹通九年(868)王階所刻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較早又首尾完整的成熟雕印品。

由於佛經翻譯數量漸增,中華撰著的佛籍也有了積累,東晉以後則產生了許多著錄佛教典籍的佛籍目錄。隨著佛籍目錄的發達,各地開始依據一些佛籍目錄整理彙集佛經,形成互不統一的《大藏經》。唐代智舁的《開元釋教錄》博采各家經錄的優點,考訂佛經,編定了較為完整準確的經錄。唐武宗“會昌廢佛”的浪潮過去後,各地陸續以《開元釋教錄》來恢複本地、本寺的《大藏經》,這就客觀上使各地《大藏經》的內容逐漸趨向統一。尤其是有人利用《開元釋教錄》的“入藏錄”編成了《開元釋教錄略出》一目,把當時已經流傳的佛籍編集為5048卷,采用《千字文》548字順序編號,每字一帙(或稱函),每帙約收佛籍10卷,共編548帙,使人便於尋檢,這就具備了漢文《大藏經》的規模,為以後雕印《大藏經》所遵循。

漢文《大藏經》整藏的雕版印刷,始於北宋開寶年間敕命在四川成都雕刻而後運到開封印刷的《開寶藏》。此藏始刻於開寶四年(971),完成於太平興國八年(983),雕版13萬塊。《開寶藏》以《開元釋教錄·入藏錄》為依據,編為480帙,5048卷。《開寶藏》刻成後,經過不斷修訂,增人新譯本,先後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版本,即宋端拱二年(989)到鹹平年間(998~1003)校訂的“鹹平修訂本”;天禧初年(1017)校訂的“天禧修訂本”;熙寧四年(1071)校訂的“熙寧修訂本”。可惜至今全藏各本已佚,僅有極少數零卷。《開寶藏》刻成後,手寫佛經逐漸減少,私人或寺院募刻的風氣漸開。據佛教文獻記載,宋、元、明、清,朝野所刻《大藏經》共有20餘次。大致有:

《契丹藏》,又名《遼藏》。約於遼景福年間(1031~1032)開雕,清寧九年(1063)完工。它在《開寶藏》天禧修訂本的基礎上增入了當時流行於北方的經論譯本。此經已經失傳,但存於北京郊區的《房山石經》中有遼太平七年(1027)至保大元年(1121)所刻大量石經,即是《契丹藏》的部分複刻石本。1974年在山西應縣木塔內陸續發現了一批《契丹藏》殘卷,它是研究遼代佛史和文化狀況的重要文獻。

《崇寧經》又名《福州東禪院本大藏經》。由該寺住持衝真發起勸募雕印。宋元豐三年(1080)至崇寧三年(1104)刻成。全藏580函,1140部,6108卷。現全藏已佚,僅有少數零本存於日本。

《毗盧藏》,又名《福州開元寺本大藏經》。由該寺僧人發起勸募刻印,於北宋頤和二年(1112)至南宋紹興二年(1151)完成。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此藏已不傳世,僅存零本。

《圓覺藏》,又名《湖州思溪圓覺禪院大藏經》。由北宋末年至南宋紹興二年(1132)刻成。由密州觀察使致仕王永從全家發願捐助,僧人梵淨、宗鑒、懷深等負責勸募雕造。全藏548函,1435部,5480卷。

《資福藏》,又稱《安吉州思溪法寶福禪寺大藏經》。開雕年月不詳,南宋淳熙二年(1175)刻成。全藏599函,1499部,5949卷。

《趙城藏》,又稱《趙城金藏》,因1933年首次在山西趙城縣霍山廣勝寺發現而名。此藏是金代由民間勸募雕造的,發起人為潞州崔進的女兒崔法珍。金大定十三年(1173)刻成。原刻版式基本上依《開寶藏》刊刻,金末元初,該藏版片因戰火而有所損,元太宗八年曾由耶律楚材發起補雕。趙城廣勝寺發現的《趙城藏》計4957卷。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軍曾想搶走此藏,後經中共山西省委派遊擊隊搶救,得到保護。1949年,這部藏經被護送至北京圖書館,當時不少卷冊毀損不堪,幾乎難以修複。在國內一批高級工藝師的努力下,經13年精心修補,終於恢複了原貌。在《開寶藏》《契丹藏》亡佚的情況下,由於《趙城藏》保存了《開寶藏》的原貌,吸收了《契丹藏》的優點,因此有十分重要的價值。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和北京三時學會曾影印其中罕見佛典46部,題為《宋藏遺珍》,裝成120冊發行。

《磧砂藏》,又稱《平江府磧砂延聖院大藏經》或《延聖寺藏》,南宋紹定四年(1231)在平江磧砂(在今江蘇吳縣)延聖寺由僧人勸募開雕,後因寺院火災和南宋垂亡,刻事中斷。元大德元年(1297)接續雕刻,至治二年(1322)最後完成。先後曆時90餘年。全藏共591函,1532部,6362卷。1935年上海影印磧砂版大藏經會以方冊本將此藏影印500部,每部60函,593冊。

《普寧藏》,又稱《杭州路餘杭縣白雲宗南山大普寧寺大藏經》。元至元十四年(1277)至二十七年(1290)刻成,計558函,1430部,6004四卷。《普寧藏》的主體部分是依據《圓覺藏》複刻的,但版式略小於《圓覺藏》,刻工精美,有元代風格,是現存較為齊全的元刻大藏經。

《洪武南藏》,明代最早的官刻本,故又稱《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至三十一年(1398)在南京敬山寺刻成,全藏678函,1600部,7000多卷。永樂六年(1408)敬山寺火災,版片全部焚毀,印本也很少流傳。1934年曾在四川省崇慶縣上古寺發現僅存孤本,已有殘缺,並有部分抄補本及坊刻本夾雜在內。

《永樂南藏》,通稱《明南藏》或《南藏》。明永樂十年(1412)至十五年(1417)刻成,全藏636函,1610部,6331卷。基本上為《洪武南藏》的複刻本,但編次有所改動。萬曆年間,又添刻了《永樂北藏》的續刻部分41函,36部,410卷,隨同原印本一起流通。傳世本流傳較廣。

《永樂北藏》,通稱《北藏》。明永樂十九年(1421)至正統五年(1440)在北京刻成。全藏636函,1620部,6361卷。萬曆十二年(1584)又續刻各宗著述41函,36部,410卷並入,傳世本不如《南藏》多見。

《嘉興藏》,又名《經山藏》。明末清初私版藏經。明萬曆十七年(1589)在山西五台山開刻,後又遷至浙江餘杭經山續刻,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嘉興楞嚴寺完成。全藏分《正藏》《續藏》《又續藏》3部分,共352函,2140部,12600卷。康熙十六年又抽去《續藏》《又續藏》共9函,存343函,2090部。《嘉興藏》改變曆代藏經折裝本的傳統,采用方冊本裝幀。每卷末頁刻有施刻人的施刻原文及寫、校、刻工姓名和雕版時間地點、用工銀兩等,對研究明清社會經濟有一定價值。

《龍藏》,全稱《乾隆版大藏經》。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十三年(1738)在北京以明《永樂北藏》為底本刻印,但內容較《水樂北藏》略有增減。全藏724函,1669部,7168卷。完工後曾印刷100部,1935年又曾印刷22部。《龍藏》版片共雕刻79036塊,雖略有殘損,至今基本完好,是我國曆代木刻藏經中唯一尚存的版片。

除此以外,近年來又陸續發現了幾種失傳多年的大藏經。其中如:1979年為山西省寧武縣文化館收藏的《萬曆藏》,現存660函,1563部,5997卷;1982年發現的《武林藏》,僅殘存17卷;1982年12月發現的《元代官刻本大藏經》,僅殘存32卷等等。以上為木刻版本藏經,另外還有刻在石版上的經典,舉世聞名的北京《房山石經》就是刻在一塊塊石板上的大藏經。

近代以來,又有一些鉛印的漢文《大藏經》出現,例如:

《頻伽藏》,全名《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1913年由上海頻伽精舍以日本的《弘教藏》為底本,刪去部分日本著述和原頁上的校勘注,用活字排印。全藏裝為40函,414冊,收經、律、論1916部,8416卷。該藏校勘較粗疏,錯誤較多,但有《總目》1冊,便於檢索;《總目》中每一題目附有《資福藏》《普寧藏》《嘉興藏》《龍藏》和《高麗藏》的千字文編次,有利對照。

《普慧藏》,上海普慧大藏經刊印會私版鉛印。該會由盛普慧出資,成立於1943年,原以彙集南北諸經、校正前代印本漏誤、訂正曆代譯名同異、搜集各藏遺佚為目的。但後來隻印出100冊,流傳不廣。紙型現仍藏於南京。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大藏經》1982年,我國成立了中華大藏經編輯局,開始編輯並陸續出版最新的佛教大藏經——《中華大藏經》,簡稱《中華藏》。《中華大藏經》編輯的漢文《大藏經》擬分為三編,第一編為曆代漢文藏經所收之編有千字文編號的經典,第二編為曆代漢文藏經所收之未編有千字文編號的經典,各擬收錄2000餘部,1萬餘卷。第三編為新編入藏,準備采集曆代大藏經未收經典及近現代新出現的佛教著譯。這項工作的開展,對於佛教典籍的整理和研究,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漢文《大藏經》以它的豐富內容和宏編巨製,以它版本的眾多及曆史的久遠而聞名世界。世界上現存的各類佛教典籍雖然為數眾多,但自成係統且具代表性的僅有巴利語《大藏經》、藏文《大藏經》和漢文《大藏經》三大體係。梵本佛經固然十分重要,但現存已不成係統,在上述三大佛藏中,漢文《大藏經》規模最大,資料也最為全麵,它的編輯和印行不僅是中華文化史上的光輝業績,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偉大壯舉,其文化價值必將在國際範圍內不斷引起重視,並在人類重建新文化的進程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