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她有子女嗎?

伍:這個不知道了。因為我和他們隻接觸了兩年,從1925年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我們這批學生,多數分到軍事學校學習,我分到步兵學校學習,星期天要回到中山大學看同學,很費力,坐電車,要很長時間,一般是在本校參加娛樂。因為軍事學校在郊區,我離開中山大學後,他們的活動我就不清楚了。張錫瑞是否回國,我就不知道了。她可能一直跟周達文在一起,在中山大學時,他倆關係非常密切,大家都知道他們兩個在戀愛,結婚沒有,我們就沒有注意這個問題。我離開中山大學以後,到遠東去幫助蘇聯工作,就同用達文沒有聯係了。

問:我們現在的難題是,周達文是貴州哪裏人弄不清楚,周達文1925年出國之前在國內的情況不清楚,

伍:這個問題,是否可以這樣看,1925年,我們出國的時候,中央指定他帶隊,這個說明什麼呢?說明他早就和黨有聯係,在黨的領導之下工作,起碼有一段時間了,而決不是因為我們要出國,臨時把他從共產國際或者從北平找到上海去,不可能這樣。

問:有個材料講到他在上海國民通訊社工作過,當記者,同時給黨中央翻譯了很多俄文資料,您是否知道這個情況?

伍:這個可能性很大,也許當時他在上海幫助黨中央工作,因此就派他送我們這批學員到蘇聯去。

問:我們還聽說,1925年以前,用達文曾去過蘇聯,您是否聽說過?

伍:這我就不清楚了。

問:我們在一些資料上看到,據說中大學員進校後,填過一份表格,還寫過個人的小傳,是否有這種情況?

伍:是的。但不是我們自己填寫,是有個表格,但在學員和蘇方人員之間有翻譯,對方問你姓什麼,什麼地方的人,等等,翻譯之後,蘇聯人再填到表格上,不是由我們自己填寫,因為不懂俄語。

問:個人寫過小傳嗎?

伍:沒有。有個簡曆表,但是很簡單,就是姓名、年齡、出生地點,讀過什麼馬列主義的書,參加過什麼革命活動或進步活動,這個就等於小結,都是蘇聯人填的,或者幫我們填的,因為我們填成中文,也要翻譯成俄文,那更困難,更麻煩些,蘇方經過翻譯,邊問、邊翻譯、邊記,因此,每個人的簡曆都有的。

(錄音整理:王芳榮、孫輝)

摘自《貴州黨史通訊》,1988年第2期

後記

為向廣大幹部群眾介紹黨的曆史特別是黨在貴州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輝煌曆程,宣傳革命先輩和英雄模範人物的先輝事跡以及革命精神,從而使廣大幹部群眾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積極投身貴州改革開放事業和趕超跨越的建設大潮,2011年,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和貴州教育出版社以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為契機,啟動了編撰出版《貴州革命英烈圖傳》叢書的計劃。

本叢書第一輯選取了在中共黨史和貴州黨史上有影響、有代表性的鄧恩銘、王若飛、周逸群、龍大道、曠繼勳、周達文、冷少農、林青、肖次瞻、段笙等十位英烈,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革命英烈不平凡的一生和感人事跡,同時收錄了烈士的遺文、書信以及相關文獻、圖片資料等,有較強的可讀性,也具備較髙的史料價值,因而成為一套融普及讀物和研究資料為一體的精品叢書。

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編撰,本叢書終於麵世。其間,中共貴州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張群山,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諶貽琴等領導給予了具體的關心和支持,省直相關部門、相關市縣的領導,省內有關專家學者和赤水市、西秀區、七星關區、碧江區、思南縣、甕安縣、荔波縣、鎮遠縣、錦屏縣等縣區黨史部門提供了大力的幫助,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叢書稿件撰寫主要由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負責組織,編輯工作主要由貴州教育出版社負責其中:《鄧恩銘傳》由何光渝撰寫,《王若飛傳略》由中共西秀區委黨史研究室撰寫,《周逸群傳略》由陳剛、唐承德撰寫,《龍大道傳略》由陸景川、龍顯政撰寫,《曠繼勳傳略》由呂進撰寫,《周達文傳略》由邱宗功、黃貴武撰寫,《冷少農傳略》由謝崇祿、範祖貴撰寫,《林青傳略》由譚玲撰寫,《肖次瞻傳略》由張進撰寫,《段重笙傳略》由黃天良、許富榮撰寫。序言撰寫和編務工作由陳瑩瑩負責,編輯工作由韋族安、鄭萍牽頭,楊勝友、劉麗、楊春蘭、湯文、首朝陽、胡海琳、李然、陳果、潘昱含等同誌參與,馮霞、覃愛華負責統稿和初審,黃華、杜黔、段小鴿、玉宇、李朝責、餘福仁等參與了審核工作,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徐靜對全部書稿進行最後審定。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等原因,叢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諒解並批評指正。

編者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