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美國穀物來到了中國(3 / 3)

在日本集中營的四個月裏,我每天都要忍饑挨餓。這段經曆使得我的身體代謝變得非常慢。很多在監獄裏特別渴望吃到的食物,我的胃已經無法承受了。比如那肥厚多汁的牛排,是我在監獄時特別想吃的東西,但是到了醫院之後我才發現,自己的胃已經無法消化任何肉類了,頂多偶爾吃一些小塊的雞肉。醫院為病人提供了雞蛋,這我倒是能吃。在我剛到醫院的時候,醫院還為病人供應熱牛奶和麥片。但是突然有一天,病人吃不到麥片了。海倫嬤嬤淚眼婆娑地對我說,麥片已經從上海市場上消失了。“每一個地方我都搜遍了,任何品種的美式穀物早餐都已經在上海絕跡了。”

這個新來的危機著實令人煩惱。就在躺在床上思考時,我的頭腦中突然迸出一個好辦法。在過去兩年裏,美國紅十字會曾為數千名因戰爭而吃不上飯的中國難民提供幫助,向他們提供奶粉和麵粉。而以前我也曾是美國紅十字會的會員。如今,在日本占領區內,由傳教士和商人組成的紅十字會已經建立起來。他們與中國商人取得了聯係,在中國商人的資助下,紅十字會援助的穀物,從上海運往內陸地區。運送穀物的船隻沒有遭到日本人的攔截,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第一,日本人擔心,如果實行禁運,那麼美國可能會用這種方法來對付日本,如此一來,美國就會攔截進入日本的棉花、機械、石油、鋼鐵廢料;第二,中國農民所生產的大米和其他糧食,日本人用毫無價值的軍用支票購買或直接強占了,因此他們也就任由那些美國人道主義者為饑餓的戰爭受害者提供生活必需的食物了。

中國的糧食短缺時代,是從1937年日本入侵華北和長江三角洲而開始的。不過,那些年正是美國小麥豐收的年份。美國大量小麥在西雅圖或其他地方的大磨坊裏被研磨成麵粉,之後源源不斷地被運到中國。

麵粉被送到中國後,大部分分配工作由傳教組織的中國合作者負責。雙方共同創造了種類繁多的美味食物,這甚至對長三角和華南地區的中國人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長三角和華南地區的中國人原本幾乎完全以米飯為主食,可後來他們對以美國小麥為主的飲食結構逐漸適應。華北地區的中國人一向以小麥、玉米或高粱為主食,但是在華中和華南地區,大米是主要食品。可是大米比其他穀物都要貴,它的生產過程非常複雜,插秧、收割、打穀都要靠手工來完成。

當我從海倫嬤嬤那裏聽說上海的穀物緊缺之後,我就躺在市立醫院的病床上思索對策,終於想出這個“高招”。我知道,紅十字會運到上海的小麥,還有很多儲存在倉庫裏,便決定在這些小麥身上做文章。我委托海倫嬤嬤幫我給仍在運轉的美國救助委員會捎去口信,請求救助委員會征求日本人的意見,向醫院提供一些供患者使用的麵粉。結果讓我很滿意,美國救助委員會給醫院送來了很多麵粉。我聽說,這個委員會還為很多美國人提供了麵粉和奶粉。上海被日本占領後,很多美國人由於商業活動無法繼續而失去聯係,正在忍饑挨餓。委員會了解此事後,便與日本人協商,成功地促使日本人解禁更多的美國麵粉和奶粉,之後把它們提供給那些需要幫助的美國人。這些美國的慈善團體在為因日本侵略而處於水深火熱的中國人服務的同時,還為在上海的美國人提供了服務。

有一件事我非常想知道。珍珠港事件後,日本人突然不再向中國人供應任何食物,那些靠美國麵粉存活下來的大量中國人,將怎麼活下去呢?日本人還將倉庫中儲存的奶粉、嬰兒食品等特殊食品以及美國對華醫療援助委員會和其他團體送到上海的藥品全部霸占。我估計,那些不幸的中國人,為了繼續活下去,已經融入到逃離日占區的三千萬難民的隊伍之中,正在為到達國民政府管轄的自由中國地區而艱難地向西前行。